第509章 地球守护者
几个月前,在“十二五规划”研討会上,翟达以民营企业代表和產业专家的双重身份参会。
之后与坚持推进“新能源產业革命”近十年,效果甚微的万罡万部,有过一次深聊。
其实万部走的路是对的,只是时代的风没有来。
环境保护有之、电车前景优秀有之,但核心主旨只有一样:国內需要的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需要汽车產业能有中国的一席之地,需要更多的產业市场来蕴养工业能力。
然而国有合资厂的脑袋早已经带歪了屁股,对一切改革消极应对,换句话说..,
灵魂可能已经交出去了。
万部的想法是:引入一条外部鲶鱼,將“崇西”的势力与思潮,化作劈开市场空间的剑。
这是很无奈的想法。
翟达的意见是:搞出一条鲶鱼,扔到海外市场去。
而原本就有造车远期规划的他,將化作养鲶鱼的人。
视线回到当下,在年末的时候,“十二五”已经对外公布,其中关於汽车產业的规划有了微调,其中就有关於“建立汽车出口產能”的提倡,而“机械核心研究院”也已经通过了造车资质的审批。
翟达相信国家既然有意筹谋,就不会只等待著一方的进展,必然也有其他领命的企业。
但既然决定做了,这件事就不再是单独的志同道合,而是一项事业地下二层的“车辆实验室”中,各类设备已经相当齐全,至少对於样车来说足够了。
这里说一下汽车研发的过程。
首先无论是什么样的车企,在样车研发的过程中,都不会使用成熟生產线,除非只是在小部分內容进行微调、减配。
对於一款完全新型的样车,人工研发是必须的。
1:首先由软体设计,完成三维模型,锁定车身基本结构和零件布局。
2:然后主要框架中,至少60%以上是依靠简易標准件或手工鈑金,夹具固定、手工焊接。
3:內外饰全部假货,亦或者乾脆就是软包模型,和包沙发差不多原理。
4:底盘、动力件等核心,可以沿用现有车型则沿用,沿用不了的小批量试做。
看似很复杂的汽车工业,样车阶段基本可以称之为“手工活”,不要说以研究院现在的兵强马壮,即便是一些大型修车公司都能胜任。
研究院內隨便抽调了十几个工程师+翟达,就组成了“样车试做小组”。
甚至样车还分初/高级,单纯验证布局和结构兼容性的,在成熟汽车工业上被叫做“骡子车”,基本是有什么用什么,甚至只有个能跑的钢架。
只有等“骤子车”升级为“工程样车”后,才会开始固定“材料清单”,反向去构建对应的生產线,实现大批量生產。
对於研究院来说,唯一难点在於他们要製造的是一台新能源样车,再说具体点:考虑到要送去全球环保热潮中打认知战,这是一台“纯电车”。
在这个过程中,机械核心】这辆来自未来的车虽然是“插混”而非纯电,但依旧有许多可以借鑑的地方。
但其实,它出现在这倒並非因为被研究,而是翟达的个人需求。
隨著“造车”这一终极价值的释放,也终於到了机械核心】被彻底改造的时候了。
他早就想这么做了,只是碍於远期规划,一直下不去手。
理论上这辆车即便被改成坦克,也不会弱化半分,甚至会出现强化。
可惜,坦克不能上路..:
机械核心】效果备忘请看作家的话
此时在这,主要是这里设备最齐全,他得空了就会弄一弄..:
“翟总!您来了!材料清单我已经清点,准確无误。”
迎上来的,是一个有著蒜头鼻的男生,名叫赖磊。
最早在汽修厂上过两年,培训学校起最是好学,算是许学军的半个徒弟,翟达和齐林的四分之一“师弟”。
当然这种关係只是隨口一说,许学军从来不认,但赖磊確实好学踏实,水平提升很快。
用许学军的话说,那么多学员里,就数这小子最烦人。
翟达点点头,去更衣室换了一身衣服。
“车辆实验室”的三號位,已经有了一辆“骤子车”,那是元旦前翟达带人弄的。
车子这种东西,还在哈城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研究了,机械工程也正是他最强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