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了无尘服,男女更衣间里各自走出,三人再度匯合。
一连串消毒出尘工作,对於从未在“机核半导体”工作过的周墨有些陌生,不过有样学样倒也没出差错。
很快,他就看到了这处实验室的真正內容。
一台组装进度一半左右的大型设备。
翟达介绍道:“高温反应炉在另外的地方,那边主要是葛巧巧负责,这台是pvt..:”
“pvt技术应用很广泛,歷史悠久,不过针对不同物质需要一些调整,以前我们还得买个原型机回来,这次有基础了可以从零开始..:”
简单比喻一下衬底生成,就是將纯度大於99.9995%的碳粉和硅粉混合,在20000°下化学反应生成“碳化硅颗粒”。依託高温反应炉
然后再换个设备,將“碳化硅颗粒”加热至2300c°使其气化升华,通过高低温分区,使其均匀的凝结在指定位置上,物理原理和“冷凝水”类似,只不过是固体。
这一过程就叫“物理气相传输法pvt”,速度很慢,一天只能成长3mm。
pvt得到的是一块圆柱形的“晶锭”,要用金刚石线切割成1毫米以下的薄片,再反覆打磨、打磨再打磨...就是他们平时用的“衬底”了。
之所以慢成这个逼样子,是因为碳化硅在常规条件下没有液態,只能用升华气態再凝固的笨办法,而硅基晶片同环节中有液態,可以做“熔融拉晶”,效率是碳化硅的数百倍。
目前来说,翟达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理论上碳化硅在10gpa,也就是一万倍大气压下可以液化,但那又会涉及到如何精准控制確保均匀的问题。
產业技术永远不是单纯的物理参数,那样的特殊设备造出来,也没有量產的能力与意义。
当下產业界的规划方向里,也有一些新点子,比如ymus超声喷涂技术、液相法lpe,或者乾脆找一些催化剂进行化学沉积cvd.::
但產业技术不是单纯物理参数的同时,也不会是单纯的研究室行为。
费许多时间去硬钻牛角尖,反而可能导致市场变化、失去领先地位。
现阶段,英飞凌和研究院不清不楚的关係,让翟达很有危机意识。
他丝毫不怀疑,只要白宫开始吟唱了,英飞凌立刻就会半推半就,弃明投暗。
咱做事啊,要分得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比如,要先解决对手“死不死”的问题。
確认死了,坟头蹦迪再整活为时不晚。
超声喷涂也好,液相法也好,以后都会有的。
所以他还是老思路:大的,就是好的!
如同超大腔体cvd一样,他的还是寄希望於强大的“系统工程全局化能力”,朝多腔体並行生长的方向走,能效大概能提升35倍,加之国內的產业链优势,本就比德国廉价,整体提升依旧显著。
周墨蹲下从各个角度往里看,出言道:“感觉进度已经很高了,会长真厉害。”
翟达:“不光是我的功劳,研究院和机核半导体”的数十名工程师都有参与,只是今天国庆后第一天上班,还没准备好罢了。”
他將两队人分成了ab两组,並非天天在这猫著,而是根据他布置的任务,去进行实验、模擬、
甚至部件加工採购。
毕竟对其他人来说,弄不明白的事情在这熬一晚上也还是弄不明白,要和其他部分联动起来。
有趣的是,不论a组还是b组,隔几天回来一趟,就会“臥槽”一句,心道:另外一组这么猛么!进度这么快!
然后回去就开始虚空索敌,卯足马力开卷。
a组这是人啊,这么牛逼!我们b组也不能拖后腿啊,
b组这么牛逼!我们a组得加把劲。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翟达半夜偷偷开掛导致的,別人眼中翟总只是晚走了几个小时,却不知对翟达来说,已经多了近一周的工作量。
白天大家一起“开工”,晚上老板来“开掛”,这就是进度为何快的原因。
翟达摸了摸下巴,却只摸到了无尘服的塑料,样子看上去有些幽默:“不可否认...这玩意儿比外延cvd要复杂,尤其是多腔体並行的情况下...红外列阵控温系统压力巨大..:”
在翟达看来,设备攻克难度没有很高,难点在於將各个流程统一起来,並且应用於实际生產。
就像之前机核半导体,几个设备攻克的很快,但建厂投產了小半年时间。
不过这次...研究院有著更强的班底、更多的经验。
自己的掛力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哎...保守估计...至少还要两个月时间,难啊..:”
周墨:您要不要听听您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