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船,也没有盘查,虽然那面黄龙旗有点扎眼。
毕竟,英国人在海上见的多了,就是没见过这面旗。
而大清的黄龙旗,此前也从来没有用过,这是嘉庆皇帝为了这次出行,特意准备的。
国旗、国歌都是临时的,虽说后者本来就是大清出产,只是提早了近一百年。
英国人没见过,但是俄国舰队里有战列舰和重型护卫舰,这也不好说什么。
已经在非洲见过“昆仑奴”的大清官员们,在太子港见到的,也是如此的情况。
至于本地的城市是意译,不是音译,也不是大清官员们关注的重点。
下了船,他们就看到了皇帝近卫军的仪仗。
说起来,这熊皮帽,到了热带也不见了,都换成了热带制服。
老近卫再精锐,也不可能整天在加勒比都穿成那样,就是在埃及的时候,掷弹兵的帽子也是考虑换掉的。
至于皇帝本人到达现场的时候,老兵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这个气势确实很足。
而皇帝现在,要比在圣让山和贝蒂讷的时候更胖了,一个意大利胖子。
“陛下,很高兴看到您在这里还很健康。”
“米歇尔,我们有多久没有见到了?内伊他在哪里?”
“他的船还在后面,进港自然是我的船更快一些。”
“是啊,这一次的出使,我在这里也知道了,而且我的外甥,你还带来了远方的客人。”
拿破仑虽然退位,但他仍然是皇帝,因此地位自然也会高一些。
只不过,对于清朝官员来说,不能像是索洛维约夫那样脱帽行礼。
毕竟摘帽子,不是坐在一边,在公开场合,就像是丢了官一样。
因此都是拱手作揖,拿破仑略微有些失望。
“他们这样行礼,是什么意思?”
“为首的是中国的亲王,而且还是鞑靼开国皇帝次子的后代,地位很尊贵,自然不会有跪拜礼了,后面还跟着这些官员呢。在中国,我们有过关于礼节的争论。”
至于详细的,公开场合,这样也不好说。
索洛维约夫是没想到,拿破仑对于那些礼节,居然还有些特殊爱好。
大概是宫庭中的那一套,特别受用。
但拿破仑也没有去过东方,这可能还是有一些好奇心在内的。
而行礼过后,皇帝也有所表示,只不过又是军队检阅。
昭梿的疑问是欧洲君主们,他们怎么都这么爱检阅?
在军队检阅过后,拿破仑也要在原来的总督府,现在皇帝的行宫来招待客人。
对于中国皇帝,拿破仑自然也是好奇的。
不过他现在远在加勒比的海岛上,此生大概是没有机会前往了,但是对于中国的情况,他也是颇为好奇。
至于昭梿这边,他还要依赖翻译回答,双方的谈话倒是亲切和友好的。
拿破仑也知道,俄国舰队还带了大量的商品和珍宝,很多宝物都是中国皇帝赐予的,他的妻儿也有一份丰厚的回礼。
听说了诏书之事以后,他也比较满意。
不过这些好处,都是因为睡了他妹妹的,约瑟芬那没血缘的外甥斡旋带来的。
法国和中国的通商,在和平时期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中国皇帝对于内伊颇为赞赏,到了哪里,别管是勇士还是巴图鲁,你要是打仗足够猛,看起来足够威风,那是很受重视的。
“既然是这样,我想中国皇帝应该也在欧洲建立大使馆,更好的了解欧洲,可以雇佣法国和俄国的顾问,将来英国必然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虽然我已经隐退到这里,统治这个海岛,但是我了解英国人,他们到了哪里都会要求特权。”
索洛维约夫就知道,大姨夫会这么说。
不过现在还太早,也好在今天在场的人,只有清朝、俄国和法国的核心人物在一个小会客室里面。
昭梿的职责是“宣慰”,和俄国的密约他也了解,没想到到了这里,这位退位的法国皇帝但还不是太上皇,他也注意到了英国的威胁。
甚至看起来,比索洛维约夫还要高明。
索洛维约夫做了长期的准备和分析,他只是当面听到了以后,就做出了判断和建议。
但这一点,昭梿并没有权力,他只能表示,这一次出使也是回访,等到回见皇上的时候,才能够转达法国皇帝的意见。
事实上,在正式签订条约的时候,俄国和法国的君主,都是按照他们的身份,本国的皇帝来确认身份的,实际上是平等的条约,这个待遇听起来就不一样。
这些,也是使团合作达到的小国,拿破仑听了以后,甚至还有些想法,就是以后应该还有使者能够经常和中国皇帝见面。
如果是有外交官、科学家和军人充当清朝皇帝的特别顾问,那当然是一件好事。
当他说出来的时候,索洛维约夫也有些吃惊。
毕竟自己琢磨一件事情,都要斟酌很长时间,拿破仑他是张嘴就来。
这个姨父,还是像以前一样性急。
而且就是快五十岁了,他的反应还很迅速。
甚至在加勒比海岛这舒适的环境里,他的胃病也有所缓解。
这样的话,反应也更快了。
索洛维约夫被旁人说成是聪明,甚至是天才。
但是人外有人,总是有比他更高明的。
甚至拿破仑,都是临场反应。
显然在一个岛上当岛主的时光,聪明的智商可能又占领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