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 第450章 M帝和老大哥的紧迫感

第450章 M帝和老大哥的紧迫感

现在也不可能带着他们去研究。

好在孙成伟的年纪还算合适,否则无疑是痛失一员大将。

不过合适也只是相对的。对方现在还在京大的数学力学系读书,要到明年才毕业。

“幸亏还有个马族广。”李暮将目光放到最后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为夏国激光技术和激光武器的研究,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论能力,绝对是没的说。

关键是,今年35岁,就在冰城工业大学教书,随时都调过来。

……

了10几分钟的时间。

李暮先将脉冲武器的初步研究团队人选,都挑了出来。

人数并不算多,只有10个。

看着上面的名单,他还算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能在后世留下名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出过成绩的存在。

把他们放在一起,应对目前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够用了。

毕竟脉冲武器好研究,仅仅是相对于天基武器而言。

其本身的难度,并不比99式主战重坦和歼10低,甚至还要更大。

“该去研究所了。”李暮站起身,将名单销毁。

接着叫来关建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之旅。

……

车研所内。

和门口的警卫打了个招呼。

李暮便直接走进了大门。

来了几趟过来。

他已经混了个脸熟。

只要不是带着陌生人,基本不用再被检查证件。

就在他朝里走的时候。

准备去饭堂吃早饭的所长麻志浩看见了他,连忙迎上前,高兴道:

“李顾问早,您回来了啊。”

虽说李暮才离开了一个星期。

然而在他的感觉中,却像是离开了好几年似的。

“所长早啊,您这是去吃早饭?那我们一起。”李暮笑道。

研究再紧要,也得把肚子填饱才行。

麻志浩道:“行啊,正好我个您说一说这段时间99式坦克的研制情况。”

说着,两人便一同前往饭堂。

路上麻志浩简单地和李暮讲了一下这七天以来杨英等人的研究情况。

在整体的推进上,还算是稳定。

防护系统的双层装甲结构,以及炮塔正面采用的箭簇型装甲套件,都完成了模型的生产,正在进行强度试验。

还有发动机方面。

对于李暮拿出的v型12缸60度夹角双涡轮增压中冷式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他们做了更加深入学习。

虽说目前还搞不出来。

但至少完整地理解了设计过程和设计原理,离成功差得只是时间。

还有双层铝板气隙式热护套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

来到饭堂。

一边听着麻志浩的讲述。

李暮一边抱着饭盒,来到一处位置坐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研究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问题。

这固然有他在走之前,特地多给了一些资料的原因。

却也有杨英等人努力奋战的功劳。

想到这里,李暮忽然道:

“我这趟路过奉天,顺道找几个老朋友聊了聊。”

“没想到我走了之后,他们天天都熬夜研究,黑眼圈都重得和熊猫似的。”

“杨英他们没有像这样吧?”

像是王正安那样为了研究呕心沥血的人,并不在少数。

只是其比较有名,所以才能查得到而已。

“他们敢?”麻志浩顿了顿,旋即笑道。

在奉天什么样他不知道。

但这里是京都。

而且还是上面极为重视的研究项目,不可能不重视研究人员的身体状况。

麻志浩继续道:

“您就放心吧,我盯着他们呢,保管没事儿。”

“开始确实有几位专家教授想要拖延研究时间,不过我立刻就罚了他们放半天假。”

“这招屡试不爽,现在已经没人再敢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方法,针对懒人没用。

可针对在玄武1主战重坦研制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一用一个准。

毕竟谁都不想因为拖延的片刻功夫,浪费更多的时间。

“这样就好。”李暮微微颔首。

……

说话的功夫。

李暮也解决完了自己的早饭。

旋即便起身,和麻志浩一起来到实验室。

只见杨英正带着研究团队,讨论着问题。

他也没有打扰,对着在门口站哨的警卫小战士摆了摆手,然后站着听了一会儿。

不过才听了几句话。

便被里面的人发现。

毕竟他在门口“偷听”,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也就导致了杨英等专家教授都养成了习惯。

只要不是思考得太过入神,都会时不时地瞥一眼门口的位置。

没想到还真抓住了人。

“李顾问,您回来了!”杨英看向门口的那道身影,脸上露出肉眼可见的喜色。

见状,李暮抬了抬手,道:

“不用管我,你们继续就好,关于自紧工艺的问题,您刚刚说得非常的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我这点水平,在您面前那就是班门弄斧,还是得您来才行。”杨英汗颜道。

坦克的自紧工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它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被应用于大口径火炮的生产中。

主要作用是提高炮管的强度和耐久性,炮管在发射过程中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炸膛。

李暮笑道:

“原理是很简单的东西,无非是在生产过程种对炮管内壁施加高压。”

“其内部密度大于外部,就能抵消发射时内壁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样一来,炮管因内外壁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便会显著地降低。”

他说完后。

实验室内早有准备的专家教授们,已经唰唰地将话全部记了下来。

这些确实是比较基础的研究资料。

不过由李暮的口中说出来,仿佛更加的简洁明了,也更容易被理解。

“原理是简单,只是我们做了好几次的试验,都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杨英略显尴尬道。

理论和实际是两回事。

哪怕原理他们所有人都明白,但材料、工艺等等方面的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产生误差。

闻言,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后道:

“既然进展不顺,那不妨试一试我的新想法。”

“李顾问您请说。”杨英眼睛一亮,连忙拿出纸笔。

其他人也是赶紧翻了一页笔记本,眼神熠熠。

见状,李暮继续道:

“其实方法还是自紧工艺,不过是单臂自紧。”

“在生产坦克炮时,让内层先受到高压的挤撑。”

“这样就可以预先留有一部分膨胀的压力空间……”

他将后世的单臂自紧工艺说了出来。

这个工艺的原理,其实同样比较简单。

然而在后世,包括小日子和棒子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没有办法实现。

因为它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首先,我们需要精确控制压力和变形量,以确保炮管的内圈和外圈在受热膨胀时……”李暮慢慢地分析,力求讲得清楚明白。

自紧工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技术、材料、设备。

前两个都还算比较好解决。

但最后一个,需要设计专门的设备。

例如,能够对内圈施加均匀压力的设备,并且要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

……

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李暮将单臂自紧工艺的理论,基本讲解完毕。

听完之后的众人。

一个个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笔记,陷入沉思。

表情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满是疑惑。

实验室内安静了好半天的功夫。

李暮也不着急,等着他们慢慢地想。

杨英第一个回过神来,当即道:

“李顾问,我明白了,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

“没有问题要问吗?”李暮疑惑道。

他特地多留一会儿,就是担心众人有不明白的地方。

杨英道:

“目前还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解决不了,一定找您帮忙。”

闻言,李暮又看了看其他专家和教授。

不过他们也没有提问。

他估摸着,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上手,所以众人才没有发现问题。

要是真的能听听理论就搞得出来。

后世也不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

想到这里,李暮点了点,道:

“那行,我先走了,有问题我再过来。”

他也没有硬要留下来解决问题。

说完,他便转身和麻志浩离开实验室。

……

紧接着,李暮又来到辅助武器设计的张数顺这里。

看到他回来。

后者自然是相当高兴。

简单的寒暄过后。

他很快直入主题,问起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炮射d弹的研制情况。

张数顺道:

“目前进展还是相对比较顺利的。”

“在您离开的这几天,我们试着搞了个样品出来。”

“只是测试的表现,没有那么理想,还需要继续改进……”

他说完后。

李暮微微颔首,夸奖道:

“虽然有一点小挫折,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肯定。”

试验失败很正常。

没有什么科学研究项目,是一次两次的研究,便能够成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