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八零女翻译官被糙汉醋王宠翻了 > 第323章 金穗村的“希望小学”

第323章 金穗村的“希望小学”

下了课,孟呦呦拿起课本从前门踏出教室。清冽的风裹着草木气息迎面逸进鼻腔,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是敞廊式的,天光穿堂而过,楼层不高,每层外侧装着一米多高的齐胸栏杆,一眼望过去可以看见远处的梯田和山峦。

她下意识抬头望天,在这边住了有一段时间了,这已经是数不清是第几次发自内心地感慨,番州郊野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

没走出几步远,孟呦呦就被一只小手轻轻拽住衣角,身后传来低低糯糯的声线:“小孟老师。”

孟呦呦闻声转过身去,看见她的课代表举着练习册递过来,手指着册子上的一道选择题问道:“小孟老师,这道题为什么选A啊?”

孟呦呦申请下了短期支教名额,以志愿者的身份留在了呦呦希望小学。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每当她走进一间教室,向班上的学生做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叫孟呦呦,大家以后可以叫我小孟老师。”

伴随着话音落下,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笔竖钩,孟呦呦转过身来时,教室里无一不会响起一阵交头接耳的躁动,偶尔还会有一个胆儿大的同学举手站起来,高声惊喜道:“小孟老师,你的名字和我们学校的名字一模一样诶!”那语气,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孟呦呦每次都会微笑着回:“是哦,好巧!”

课间走廊的每个角落到处游荡着嬉皮玩闹的学生,孟呦呦左右环顾了下四周,先是弯腰接过朵朵递来的英语练习册,然后拉着她往走廊尽头走。

希望小学只有一间老师办公室,当然学校的现任老师并不多,所有人共用一间也不怎么拥挤。

孟呦呦将练习册摊在桌面上,目光快速扫过短文——题目是《A Trip to Lijiang》的完形填空第4题:“Last summer vacation, my family and I went to Lijiang. We took a train there and arrived at night. The next morning, we ____ early and visited the Old Town.”

A. got up B. get up C. gets up D. will get up

孟呦呦读完题干,稍作思考后,温声开口引导道:“朵朵,老师上节课讲过,实义动词要选什么形式,关键看两个东西,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朵朵挠着下巴想了想,“要看时间词和……句子里前后其他动词的样子。”

“没错!”孟呦呦笑着点头,指尖顺着句子划到空缺处,“我们做时态题不能只盯选项本身,必须得结合上下文的“信号”一起来看才可以。

那你现在把空题前后的句子完整读一遍,读的时候重点留意这两个信号——时间词应该是哪个,还有其他动作词都长什么样,读慢一点,观察得仔细一点,好不好?”

朵朵低下头,嘴唇先动了动,才小声读起来,音量轻得像怕吵到谁,每个单词都拆得生硬:“Last--?s?m?--v??ke??n……”

发音问题暴露无遗,短元音完全混淆,浊辅音/z/发成了清辅音/s/,显然是对基础音标缺乏正确的认识,除此以外还带着浓重的方言腔。

孟呦呦听着听着,眉头不自觉地微微锁紧。希望小学孩子们的音标掌握情况,她早有洞察,原以为只是中年级存在明显短板,没料到高年级的状况也同样令人担忧。

更令孟呦呦感到棘手的是,朵朵作为五年级的英语课代表,卷面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可就连她的口语发音问题都如此之大,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性。

苗老师等候在村口的主干路边,放目眺望着一辆白绿相间的出租车由远驶近,最后缓缓停在她脚边。

车门打开,孟呦呦从后座下来,怀里抱着一个硕大的纸箱,扭头喊她:“苗老师,帮我搭把手,东西有点多,我一个人拿不下。”她的下巴朝着后备箱方向努了努,“后备箱里还有两箱书。”

“买的什么呀?这么多东西?”两人并排抱着箱子往学校方向走,路上苗老师忍不住问道。

“主要是一些有声英语书,还有几台磁带录音机。”孟呦呦抱着大箱子走路都费劲,说话时气音有点重:“我这两天着重考察了一下各年级的同学们的口语,发现大家的发音普遍有问题。”

“学英语不能只注重读写,听说也很重要,要不然她们接下来往初高中读,会比其他地方的孩子吃亏。”

“我晚上回到宿舍,上网做了一点功课,这里面有从基础音标、到覆盖小学阶段课标内的所有单词,再到拓展类的英文故事、绘本之类的有声读物。”孟呦呦掌尖拍了拍怀里的箱子,“希望能派上用场,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好点的语言环境。”

“真有你的!”苗老师真心实意夸赞道:“难为你在这里只待两个月,还能对孩子们这么上心。”

两人吭哧带喘地将东西搬到校内的小图书室里,谁都顾不上喝水,又紧锣密鼓地分类整理了起来,她俩下节都有课,时间紧迫。

而且孟呦呦盼着能早点布置好,下节课她就可以把学生们带到图书室,教她们如何循序渐进地使用这些有声书了。

图书室里书架上的书本琳琅满目,数量可观,孟呦呦一边整理,随口提了句:“咱学校的课外读物还挺多,种类也全!”

苗老师接话道:“那是因为我们希望小学的校长是个着名作家,爱看书,这间屋子里的书基本上都是她自掏腰包买的,其实算是她的个人书房,只不过珍珠校长把它开放给学生们用作阅读室。”

“珍珠校长?”孟呦呦疑惑,手上的动作慢了一拍。

“对。”苗老师将写好的标签贴在绘本的书脊处,解释道:“珍珠是我们校长的笔名,你听过吗?”

孟呦呦在脑海里搜索边角记忆,几秒后语气讶然道:“她是不是拿过国内的文学奖?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阅读理解还考过她的文章。”

“是,就是她。”说着,苗老师将一摞贴好标签的书籍插进书架上。“她本人其实姓周,不过我上学那会儿,同学们就都喊她珍珠校长或者珍珠老师,久而久之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都喊习惯了。”

苗老师比孟呦呦大半岁,出生在金穗村周边的一个村子,小时候就是在这所希望小学念的书,对学校的各种细枝末节了解得比孟呦呦深入得多。去年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选择回到村子里教一年的书,明年再回去读研。

孟呦呦之前陆续听她分享过一些有关她儿时的记忆,比如说:她上学那会儿的呦呦希望小学其实还是个中小学,比现在多个初中部,后来为了惠及全县范围内更多的失学女学生,校长主张把初中部迁到了县城。

以及,孟呦呦刚同对方建立起一点交情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问了一个她最关心的问题:“你在音乐课上教的那首景颇族的歌谣,有什么渊源吗?”

“没什么特别的渊源吧。我就记得这首歌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进校后老师在课堂上教给我们唱的第一首歌,所以调子记得特别清楚,我觉得挺好听的,也就教给孩子们了。”

那次是她俩之间的首次交谈,末了两人相对熟悉了些,苗老师不忘称奇道:“别说,其实你和我们学校真挺有缘的,连名字都一样!”

孟呦呦依旧清浅笑笑:“我也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