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不负桃园情,武圣的最后一舞
却说公孙续上书洛阳朝廷。
那份极力渲染新罗“悖逆”、为己开脱的奏章,如同在平静的洛阳朝堂投下了一块巨石。
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未央宫内,刘禅手持奏疏,脸色阴沉。
阶下文武百官,更是群情激愤。
“陛下!新罗蕞尔小邦,竟敢袭击天兵。”
“致使公孙将军损兵折将,此乃藐视天威,罪同谋逆!”
“若不严惩,何以震慑四夷?”
“天朝上国之尊严,岂容蛮夷践踏?”
“臣请陛下发大兵,踏平新罗,擒其伪王。”
“献俘阙下,以正视听!”
“区区新罗,忘恩负义至此!”
“若不加以膺惩,日后西域、南海诸藩,岂非皆可效仿?”
“宗主体统,将荡然无存!”
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强烈的民族自尊与天朝优越感,在此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怒火。
要求以血与火来洗刷这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失败。
刘禅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震惊与怒意。
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首相诸葛亮:
“丞相,群臣之意,皆主征伐。”
“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手持羽扇,眉宇间凝结着一丝化不开的忧虑。
他出列躬身,声音沉稳却带着明显的审慎:
“陛下,诸公之愤,臣能体会。”
“然,征伐之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
“新罗远在辽东之外,乃域外蛮荒之地。”
“其民未化,其地贫瘠。”
“若要跨海远征,其间耗费之钱粮,恐远超寻常。”
他顿了顿,详细剖析道:
“大军出动,需粮秣、军械、舟船、民夫。”
“自中原转运至辽东,陆路迢迢,损耗已巨。”
“再由辽东跨海至新罗,风波险恶,损耗更甚。”
“计算下来,恐十石粮秣,运至军前,不足三四。”
“此等消耗,于国于民,皆是沉重负担。”
“且新罗地形复杂,气候苦寒,公孙续前番失利,已见一斑。”
“臣非怯战,实乃虑及国力民力,恐得不偿失。”
话音刚落,立刻有激进的官员出言反驳:
“丞相此言差矣!天朝威严,重于泰山!”
“岂能因耗费钱粮,便容忍藩属如此羞辱?”
“若事事皆以钱粮计较,国威何在?颜面何存?”
“莫非丞相之意,是要我天朝忍下这口恶气,任由新罗蛮夷嚣张不成?”
众臣现在只想着泄愤。
至于钱粮?
反正也不用他们出,都是老百姓出。
实在不行,多加点税,苦一苦人民也就是了。
反正老百姓一听说国家打了胜仗,就会暂时忘记自己生活的苦难。
诸葛亮摇头,耐心解释道:
“……非是隐忍。”
“然,目前所知种种,皆出自公孙续一面之辞。”
“其奏章之中,于汉军在新罗之作为,语焉不详。”
“于战事失利之缘由,亦多推诿。”
“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
“臣意,当先遣得力干员,速往辽东。”
“详查此事来龙去脉,核实情由,再行决断。”
“若新罗果真无端挑衅,背信弃义,届时再兴问罪之师,亦不为迟。”
“如此,方不失朝廷明察秋毫、不枉不纵之态。”
此时,左相庞统迈步出列。
他素以奇谋善断著称。
此刻面色凝重,声音铿锵:
“孔明之虑,虽合情理。”
“然统以为,不可行也!”
他面向刘禅及众臣,朗声道:
“无论真相细节如何,新罗军队攻击我天朝官兵。”
“致使我军伤亡惨重,狼狈撤回,此乃铁一般之事实,无可辩驳!”
“仅此一条,便是十恶不赦之大罪!”
“若对此等行径,朝廷仍要先调查,再议处,四夷藩邦将如何看待?”
“彼等必以为天朝外强中干,可欺可侮!”
“届时,边患频仍,永无宁日!”
他目光转向诸葛亮,语气深沉:
“孔明,更有一节,汝需慎思。”
“如今我大汉一统,国势日隆。”
“民心士气,皆以天朝上国自居,自信磅礴。”
“若让天下百姓知晓,我王师在域外受此大辱。”
“而朝廷竟迟迟不予雷霆反击,汹汹民意,将如何安抚?”
“届时,民间物议沸腾,指责朝廷软弱,恐非你我所能压制!”
“为大局计,为维系国人之信心与朝廷之威信。”
“此战,不得不发!”
“且需速发,以彰天讨!”
庞统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诸葛亮心头。
他深知庞统所言非虚。
民族情绪如同一把双刃剑。
可凝聚国力,亦可反噬自身。
在如此高涨的“天朝”意识下,朝廷若表现出一丝“软弱”,必将承受巨大的内部压力。
诸葛亮沉吟良久,殿内寂静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
远征的巨大消耗与未知风险,维护国威、安抚民意的迫切需求。
最终,
他暗叹一声,知道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已无更优选择。
他抬起头,目光恢复坚定,向刘禅躬身道:
“陛下,庞士元所言,老成谋国,深谙时势。”
“臣……附议。”
“当发兵征讨新罗,问其袭击天兵、藐视朝廷之罪!”
“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需即刻着手,周密筹备。”
“以期明年开春,水陆并进,一举克定!”
刘禅见诸葛亮也同意用兵,顿时精神一振,拍案道:
“好!便依二相之意!”
“着内阁即日拟定方略,统筹全国粮秣军械,调集精锐。”
“臣,诸葛亮,领旨谢恩!”
诸葛亮肃然接旨。
朝议散去,征伐的机器开始隆隆启动。
诏令飞传各州郡,催促粮草集结。
兵员调动,舟船建造。
然而,回到丞相府的诸葛亮,心中却并无多少胜券在握的喜悦。
反而被一层深重的忧虑所笼罩。
他独坐书房,对着巨大的疆域图。
目光在新罗与洛阳之间漫长的补给线上徘徊,越看越是心惊。
那种劳师远征、国力透支的隐忧,始终挥之不去。
“或许……我该再去请教相爷。”
诸葛亮思忖着,起身便往已致仕的李翊府邸而去。
相府内,温暖如春。
李翊正围坐在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制“鸳鸯锅”前。
锅内红白汤底翻滚,香气四溢。
他见诸葛亮来访,毫不意外,笑着招手:
“孔明来了?来得正好,尝尝这新弄的‘古董羹’,驱驱寒气。”
诸葛亮无心饮食,但见李翊兴致颇高,只得依言坐下。
他将朝中决议以及自己内心的忧虑,向李翊和盘托出。
李翊听完,并未立即评论。
而是夹起一片薄肉,在翻滚的汤中涮了涮。
蘸了酱料,缓缓送入口中。
细细品味后,方放下筷子,轻叹一声:
“此事,亦在老夫预料之中。”
“国人自信膨胀,视四方如无物。”
“热衷于开疆拓土,彰显武功。”
“然,却鲜有人深思,打下来之后,如何治理?”
“以目前之行政效率,莫说新罗。”
“便是对辽东、乐浪,亦多是羁縻而已。”
“中枢政令,几难直达。”
“若再拿下新罗,万里之遥,鞭长莫及。”
“朝廷如何实行有效管辖?”
“徒耗国力,得一虚名。”
“甚至可能遗患后世,此非智者所为也。”
诸葛亮深以为然,叹道:
“相爷所言,正是亮所忧者。”
“然则,如今势成骑虎,不得不发矣。”
一旁侍奉的李翊爱女李仪,聪慧过人,闻言忍不住插话道:
“父亲,诸葛叔父,既然朝廷难以直接管辖。”
“何不效仿上古周室,行分封之制?”
“将新罗之地,分封于某位皇子或宗室,使其为屏藩,镇守东疆。”
“如此,岂非两全?”
李翊闻言,不由莞尔,看向女儿:
“仪儿此想,倒也有趣。”
“然,汝可知。”
“那新罗乃蛮荒苦寒之地,将其分封于皇子,与贬谪何异?”
“皇子心中,岂无怨望?”
“此其一也。”
他语气转为深沉,“其二,即便皇子甘愿就封,效仿周室……”
“然,周室分封之诸侯,初时固然拱卫王室。”
“然数代之后,诸侯势大,视周室为何物?”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天子形同虚设。”
“乃至有楚庄王问鼎之轻重!”
“分封之制,实乃双刃之剑。”
“非但不能永保太平,反而可能孕育割据之祸根!”
李仪聪颖,一点即透,恍然道:
“父亲是担忧,若将新罗分封出去,短期内或可安宁。”
“然时日一久,其地必成独立之国。”
“更甚者,若其国力强盛。”
“未必不会西向而望,反成中原之心腹大患?”
“然也!”
李翊赞许地点头,“如今国家体制,尚不具备完全掌控万里疆域之能力。”
“强行吞并,或假手分封,皆非善策。”
“权力之稳固,并非仅靠一纸诏书或血脉联系便可高枕无忧。”
他似是被勾起了谈兴,目光变得深邃,对诸葛亮道:
“孔明,今日老夫便再多言几句。”
“权力,从某种意义而言,其继承的并非实物。”
“而是一种‘关系’。”
“譬如君臣、上下、主从、乃至盟友之关系。”
“关系,是需要人与制度去不断经营、维护的。”
“若继任者能力不济,或制度崩坏。”
“则前人缔结之关系网络,便如沙上筑塔,顷刻可倾。”
“故而,权力之传承,绝非稳固,甚至可谓脆弱。”
“认为打下疆土,担心无法直接统治,便可简单地分封出去。”
“以为从此便是王室固有领土,子孙永享……”
“此念,实是过于天真了。”
诸葛亮听得心神震动,只觉李翊这番关于权力本质的论述,前所未闻。
却又直指核心。
他起身,郑重一揖:
“相爷洞悉世情,目光如炬,亮……受教了!”
“每每与相爷交谈,皆感自身见识之浅薄。”
李翊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转而问道:
“罢了,此事既已决断,便尽力为之。”
“对了,刘琰一案,后续处置可曾妥当?”
诸葛亮收敛心神,答道:
“回相爷,经廷尉审理,其家产已尽数抄没,眷属除胡氏外业全部流放。”
“一应手续,皆已办妥。”
“嗯。”
李翊颔首,“老夫已向陛下请旨,将刘琰之名,自凌烟阁功臣谱中移除。”
诸葛亮闻言,面露迟疑:
“相爷,此举……是否再斟酌?”
“刘琰毕竟是先帝宠臣,当年亦是先帝力保,方得跻身凌烟阁二十八臣之列。”
“骤然移除,恐惹物议,亦恐有伤先帝颜面……”
李翊神色淡然,语气却不容置疑:
“凌烟阁,乃旌表功勋、垂范后世之所,非凭恩宠可居。”
“刘琰德不配位,才不称职。”
“晚年更行止狂悖,自取其祸。”
“留其名于其上,非但不能增辉,反污阁中清誉。”
“此事,吾意已决。”
诸葛亮见李翊态度坚决,知不可强劝,只得应下:
“既如此,亮遵命便是。”
他又想起一事,“然,刘琰既去,凌烟阁便空出一位。”
“相爷以为,当以何人补之?”
侍立一旁的李仪心中暗动。
她深知,当年评选凌烟阁功臣时。
诸葛亮因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虽功绩卓著,却遗憾未能入选。
如今父亲执意移除刘琰,空出此位。
莫非是特意为诸葛叔父所留?
以诸葛叔父如今之地位、功勋,补入凌烟阁,实至名归。
然而,李翊的回答却出乎她的意料。
李翊沉吟片刻,缓缓道:
“此位……暂且空置吧。”
“空置?”
诸葛亮微感讶异。
“不错。”
李翊目光扫过诸葛亮,又似望向虚空。
“凌烟阁之位,非是寻常官职,不可轻授。”
“留此一席,悬而未决。”
“正可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以不朽功业相期许。”
“待他日,真有功盖当时、德孚众望者,再行补入。”
“如此,方显此位之尊荣。”
诸葛亮闻言,顿时明白了李翊的深意。
这空悬的一位,并非为某个人预留。
而是作为一个象征,一个目标,激励天下臣工为国效力,争立殊勋。
他心中对李翊的远见与公心,更是佩服不已,躬身道:
“相爷深意,亮明白了。”
“如此安排,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