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边,阿兰部落。
正燃烧着熊熊烈火。
地面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被血洗的部落勇士与牧民,而他们的首领则被马超一枪钉在了部落中央的图腾柱上,鲜血顺着古老的木纹蜿蜒而下。
“圣主天命昭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马超银枪一挑,阿兰首领的头颅高高飞起,落入熊熊篝火之中。
“从今日起,尔等皆为圣主臣民,大汉臣属!谁敢不从——”
“杀无赦!”
这句话既是对阿兰部落的宣告,也是对整个里海沿岸周边游牧部落的警告。
在羌人部落环境下成长的马超很清楚这些蛮族的秉性。
他们作为外来者,唯有亮明尖刀,才能让这些桀骜不驯的草原民族知道厉害,认清形势。
果然,在马超雷霆手段的震慑下,剩余的部落纷纷派出使者,献上牛羊马匹以示臣服。短短半月间,里海东岸的游牧部落尽数归顺,汉军的势力范围一举拓展至里海沿岸。
而与此同时,赵云则率领另一支偏师南下,沿着科佩特山脉东麓扫荡安息残军。他的部队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数个安息据点,将那些试图负隅顽抗的守军尽数击溃。
在行军途中,赵云还意外解救了一批被安息人掳掠的西域胡商,这些人多为粟特人,世代往来安息和西域之间经商,而安息与大汉开战后,他们便成了安息人泄愤的对象,家产被抄没不说,还全家沦为奴隶,被关押在各边境要塞中充当苦力。
“多谢将军救命之恩!“
“我等愿为将军向导!”
重获自由的商人们感激涕零,主动提出要为汉军充当向导,提供当地情报。
有了这些熟悉地形的向导协助,赵云的进军更加顺利。他很快便与巴赫拉姆的安息绿营军会师于尼萨城下,完成了对这座安息古都的合围.
本来这是他的打算没错了,但让赵云没想到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蛮夷将军,竟然真的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了对尼萨城的攻略。
尼萨城。
约定期限的第九日,也即是赵云的先锋军刚刚赶到尼萨城下的时候。
只见尼萨城头已飘扬着汉军的赤色旗帜,城门大开,巴赫拉姆率领安息绿营列队相迎。这位亚美尼亚雄狮一身戎装,铠甲上还带着未干的血迹,却精神抖擞地向赵云拱手:
“赵将军来迟一步,末将幸不辱命,已于今晨攻破此城!“
“哦?“
赵云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胡须上仍挂着血迹的中年将军,抱了抱拳,随即略有感慨的对身边人小声说:
“听闻这尼萨城乃是安息人龙兴故都,没想到竟被这位降将如此轻易攻破“
副将李基低声道:“将军有所不知,这巴赫拉姆在安息军中素有威名,曾以三万偏师击退罗马大军。如今他率旧部攻城,城中守军多是昔日同袍,自然事半功倍。“
这其实倒也不全是如此。
毕竟这尼萨城对于安息人极为重要,沃洛加西斯六世虽然登基之后就仓促撤离,但他也不敢背上放弃祖庭的骂名,在此地留下了两万守军,加强防守,希望尽可能拖延汉军进兵时间,为后方集结支援做好准备。
这也并非狂妄,只因如今已是一月初雪,中亚的深冬正在逐渐逼近。
自古行军打仗,补给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汉军劳师远征,虽然拿下了木鹿城据点,收缴了他们不少粮草,但冬季转运不便,还要支撑三路大军,补给压力也不可谓不重。
而安息人则背靠本土,虽然失去了东部行省,但伊朗高原和波斯湾沿岸的经济腹地仍然未被战火波及。
只要他们能漂亮的打上几场防守战,利用尼萨城的坚城和科佩特山脉的有利地形阻击汉兵,打几场漂亮的防御战,那么就一定可以延缓甚至阻止汉军的脚步。
但巴赫拉姆的闪电攻势却彻底粉碎了这个计划。
原来,巴赫拉姆深知自己初降之身急需战功证明,便采取了极为大胆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