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被批评一顿,写下保证书...也就没啥事儿了。
而重一点的...万一有倒霉蛋撞到风口上了,遇到“反私队”需要凑够抓捕指标的时候。
那这种参与私下里交易的人。
不但会被罚没财物,还很有可能会被押着逛街、然后被送去蹲号子...
但在这里,却不一样:
此地的鸽子市场,不仅不是开在荒郊野外、或者是小树林里。
它反而就那么堂而皇之的、设置于县城边的河畔上!
这里的鸽子市场。
不但不用藏着掖着,而且居然还有简易的青瓦屋顶,以及用砖头条石砌成交易摊位!
叶小川甚至还在市场上,看到有穿制服、带着红袖箍的人。
正在市场上收费!
他们会根据前来卖东西的那些人,所出售的商品品类、数量,评估出一个大致总价。
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
向他们收取什么市场管理费,卫生费,交易手续费之类的...
这就有点像80年代。
在广大乡镇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官办“粮食交易市场。
“家禽家畜交易市场”,以及什么“生猪交易市场”差不多。
这些改革开放以后,才会出现的官办交易市场,是由当地公社投资建设,并进行日常管理。
而他们向农民征收的什么‘卫生费’、‘管理费’。
这些钱。
其中一部分用于回收市场投资,另外一部分收入,则是用来发放人员工资。
钱收上去了,到底有多少?
到底用到什么地方了?
那肯定是不透明的...
普通老百姓没兴趣去管、也没资格去管这些,但他们对于公社里开放市场,允许大家公开交易。
对此。
农民伯伯其实也挺欢迎的...明明这种私下里的交易,从来就没杜绝过!
干嘛要搞得那么见不得光似的?
弄得整个市场上,参与买卖的双方,个个都提心吊胆的...
而呈现在叶小春眼前的、这处所谓的鸽子市场,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公开交易,坦然缴费。
在市场上逛了一会儿,叶小川得知这个市场不仅是公开,而且每天都开市。
那是因为。
在这个鸽子市场上,来参与交易的货物之中。
除了常见的农副土特产品、竹编器具,锄把扁担之外。
占据更大份额的东西,其实是各种鲜活海产品。
由于海产品有其特殊性:人家那些渔业生产队,渔船回港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固定。
所以他们打回来的渔获。
其中符合“xx供销社海产品收购站”标准的,自然是得首先交到收购站去,也好完成自家生产队的捕鱼指标。
而有很多,并不符合收购标准的东西。
这些渔业生产队便会派出社员,挑来这个鸽子市场上卖。
所以在这个鸽子市场上。
天天都活跃着不少大大小小的、来自附近县市的海鲜贩子。
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渔业生产队捕回来的鱼,这才能快速扩散到四面八方。
溜溜达达,叶小川在鸽子市场上闲逛起来。
由于自己周围,全是些听不懂的鸟语。
所以叶小川光看,不问。
这个市场上。
有很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古怪的鱼类出售。
但叶小川对此并不感兴趣...即便碰到那种比较名贵的鱼,价格卖的也很便宜。
那又能怎样呢?
在这个没有冷链运输的时代,自己即便是买到手了,还不得干瞪眼?
所以今天在鸽子市场上闲逛。
叶小川关注的重点。
一个是便于保鲜的带鱼,另一个就是海带了。
鲜海带不要,而是专挑那种卖干海带的摊子看。
逛着逛着。
市场上有个卖雪蛤、花蛤、海蛎子,以及少部分鲜海带的姑娘,渐渐引起了叶小川的注意...
只见那位姑娘大约16、7岁的样子,留着一个女性特征并不明显的蘑菇头。
在姑娘面前的摊子上。
摆了一些雪蛤花蛤、牡蛎小海螺这些普通海产品,另外还有几小捆海带。
都是些寻常货品,不值一观。
而真正让叶小川感兴趣的,是那位姑娘,她说起话来,那才叫个与众不同!
只见她上下嘴皮翻飞。
“老塞,钟意咩?便宜啦...顺便挑顺便选。”
“糗嘿,你系乃祥安?”
“同志,您是从外地来这里探亲的吧?那就挑点牡蛎,海螺遮手...放心放心,礼轻情意重,我们这边的人,是不会在意礼物轻重的。
而且我这牡蛎,够大,够新鲜!
哟,小心!千万别让他夹到您的手,这可新鲜、可生猛了...”
刚才自己明明看见那个蘑菇头姑娘,趁着没有买主的时候,她把那些死翘翘的牡蛎往下面塞。
如今。
却提醒人家别去乱翻,要不然会夹到手....牡蛎而已,又不是三门青蟹。
它夹个毛线的人啊?
叶小川倒不是在意那位蘑菇头姑娘做生意耍诈,欺负外地人不懂。
而是在意她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客家话,一会儿潮州话,一会儿白话...
各种语系、各种方言。
在姑娘嘴里,居然能实现无缝衔接,随意切换。
整个与不同的顾客交流的过程之中,语系切换的挥洒自如,毫无障碍。
牛皮...!
妥妥的语言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