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这么巧吗?
很显然,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收购过程自然也就不多赘述了,反正就是联洋以17·5亿美元的代价,完成了对IBM PC业务的收购。
其中,6·5亿美元的现金,5亿美元用于偿还IBM PC业务部的债务。
另外以联洋集团18·9%的股份,折合为6亿美元作为支付。
这也使得IBM摇身一变,成为了联洋的第二大股东。
价格谈妥了,剩下的,自然就是钱货两讫了。
但联洋哪儿来的那么多资金?
这时候,就需要高胜从中周转了,他一边垫付了5亿美元支付IBM的债务,一边又拉来巴黎银行、荷兰银行等6家银行,联合为联洋提供贷款,补足了对方短缺的资金差额。
然后呢?
净资产只有6亿多美元的联洋,以蛇吞象的方式,吃下17·5亿的IBM PC业务,是那么容易消化的吗?
手里没有现金流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太平洋集团又摇身一变,开始化身白衣骑士了,很快就联合泛大西洋投资集团(General Atlantic)和新桥投资集团(New bridge Capital LLC),成为了联洋的战略投资者。
联洋得以股权融资3·5亿,付出的,则是每年4·5%的固定股息,以及……三个董事的席位。
而这,才是太平洋集团此来真正目的所在!
再看一下联洋和IBM在这桩收购案之后,各自的得失:
联洋付出了几乎全部身家,背负了巨额的银行贷款,拱手送出了四个董事席位,把联洋和分公司无条件抵押给了高胜。
也因此而拿到了IBM PC业务,包括相关技术、品牌、客户、销售渠道等;
而IBM呢?
那就更简单了,PC业务这个赔钱货终于处理掉了,5亿债务没了,然后不但赚了6·5亿美元现金,还拿到了联洋18·9%的股份。
谁亏大了、谁赢麻了,暂时不予置评!
但是看看IBM在交易完成后,那大涨3·7%的股价,而联洋却瞬间跌了4·5%的表现,就知道股票市场和全世界的投资机构,对于这笔交易的最真实看法了。
而且,联洋真的拿到了技术、客户和销售渠道吗?
恐怕未必尽然!
然后帖子作者在最后发出了灵魂拷问:
首先,IBM PC在美丽剪的销售渠道,其实和联洋在国内的地位差不多,那就是大量来自于政府部门、军队和企事业单位的采购订单。
但联洋收购后,这部分订单,肯定是保不住的,而所谓的客户和销售渠道,就必然会大幅度缩水。
其次,既然是收购,核心技术就是联洋的了,研发中心为什么还是只能放在美丽剪和东洋,而不能进入国内?
是因为国内没有人才?还是被人为限制了?
你品,你仔细品!
最后,联洋行政总部已经搬迁去了美丽剪,什么是行政总部?和集团总部有什么区别?可别说大脑搬过去了,心还在国内什么的。
没有说服力的!
因为自从两个月前,负责联洋供需预测和定价的联洋卓越中心,换成戴维·施莫克之后,同样配置的电脑,美丽剪就比国内低了。
而且,自从收购完成后,首席执行官都是清一色的前IBM高管,先是斯蒂夫·沃德,然后是威廉·阿梅里奥。
这……究竟是联洋收购了IBM PC业务,还是IBM并购了联洋?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全面接轨、国际化、全球视野、海外战略!
那也太……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