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太医附身,我成了国医大师 > 第312章:中医到底科不科学?

第312章:中医到底科不科学?

“那后来呢?”

“本来我大学学的是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我发现对于治疗爷爷的病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如同顿悟了,开窍了一样,我开始自学中医,我的中医越来越好,并且尝试给爷爷针灸治疗后,发现效果越来越不错。”

“陆医生,你的意思是你用中医的经方治好你爷爷的中风?”

“是的。”

刘薇:“你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经方??”

陆长清:“好的,主持人。经方是经典之方,也就是不需要改变的。就是这样子,用了几千年都不会有问题的。它的定义就是从医圣张仲景开始,而张仲景呢实际上他是集经方之大成,经方并不是他写的。经方是早就存在的东西。那包含着孙思邈,孙思邈是唐朝初,张仲景刚好汉朝末年。所以他们有时空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同时间有活动的时候。那孙思邈刚开始写的《千金要方》,写完这以后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结果看到《伤寒杂病论》很好,他就怕《千金要方》里面有些错误,他重新把它编辑过,就写了《千金翼方》。就是说我原来写的《千金药方》呢,有了《伤寒杂病论》的加持,长了翅膀一样。?我们历代经方家以张仲景为主,然后孙思邈这一派,孙思邈后来也是走经方这一派。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方。传承下来也可以叫他伤寒派,也可以叫做经方派。”

刘薇:“陆医生,这就是经方的这个来历?”

陆长清:“经方的来历。”

刘薇:“后来呢??”

陆长清:“学得经方以后呢,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常常都是感冒,莪们开一服药,比如说开一服药开完,然后要求病人六碗水煮两碗,?而病人喝完第一碗,第二碗都还不用喝就已经好了。?”

刘薇:“噢!”

陆长清:“一直是这种效果。而中医有寒、温之争,寒、温之争,不是说从明朝开始,从千年以来就有寒、温之争。那所谓伤寒就是伤于寒,这个寒冷的话北方才会有,南方不会有,所以我们应该用温病的药。而张仲景的经方里面呢,并没有温病的方子在里面。因为张仲景他没有来过南方,所以他不知道有温病,所以我们要用温病的药。他们从这个基础点,所以温病派的药就大行、盛行于江南。实际上他们对经方并没有真的了解。经方里面,我们开始“伤寒论”有三个处方,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了,太阳伤寒就是我们所谓的麻黄汤。还有第三个就是太阳温病,张仲景有开处方,叫作葛根汤。那这个葛根汤为什么我们定义为温病?温病并不是说因为地方的湿热,因为地方的气候,才湿热,造成你的病,叫作温病。他们温病派的观点在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正确的。温病是在一种温热的条件之下得到的病,比如说,我们小孩子在跑出去,即使是冬天,夏天都一样,那小孩子喜欢爱玩呢,跑出去玩了一整天,那流了汗很多。那玩的时候,中间是不是很热,身体很热,不断地流汗。?在热的流汗的状态之下,得到了感冒,我们叫作温病,而不一定是说环境造成的。所以冬天呢,我们会开温病的方子,开葛根汤。那如果夏天的时候,他得到这种感冒,可能是伤于寒,比如说夏天的时候他太热了,小孩子呢,受不了热就跳到水里面去,那在河水里面游,冰凉啊,很凉快呀,结果出来得了是寒证,这是伤寒,我们开的是麻黄汤。所以,并不是说因为北方,产了寒冷的天气才造成,伤于寒,才会用到什么麻黄、桂枝之类的。南方瘟病的,湿热的地方照样也会有。好,这个麻黄汤、桂枝汤,这一样的情景。并不是说因为北方寒冷才会有伤害,南方温热、湿热才会有温病,这是不对的想法。”

刘薇:“噢,您的言下之意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一千来年呢,在中医也被分成两个流派的。?”

陆长清:“没错。?”

刘薇:“主要的两个打法,它整个的思路都不一样。一个叫伤寒派,一个叫温病派。”

陆长清:“没错!?”

刘薇:“印象中,过去江南才子比较多,江南这个有钱人也比较多。那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用温病的方法,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从清、民国以后呢,都变成一个主流了,就是中医都是那种好像很温和的,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说因为温病派就温和。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慢吞吞的、治不了急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中医的这种效果的一个原因吗?是有这样的原因吗?你觉得?”

陆长清:“没错,现在的中医呢,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想法。他们也奉张仲景为“医圣”,可是他们不会去用里面的方子,因为他们太多的谣言,很多几代传下来的,说他这个老师傅我就亲眼看过人家吃麻黄桂枝吃死了。还吃大黄芒硝,下痢不止死掉,所以这个药不能用。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你不能说几句话,就把它前面的功劳全部打翻掉。你要善用桂枝,善用大黄,善用芒硝,善用麻黄。你要会善用它的话,这个不是强攻的药,而是当病人需要这个药物的时候,你开对症,病人会恢复得非常快。所以这个药对那个病人来说它就是补药。那你如果开得不对症,病人病情没有改善,你一直用温病派的药,没有把这个邪排出体外,而用一种滋阴的方式,或者是用凉药,寒凉的药,来去一些湿热的病,实际上病根并没有去掉。病人吃后,感觉有效,感觉又没效,有的时候好一点,有的时候又没好。有时候的好坏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节气的改变。《易经》里面有五的数字极限,比如说有六个爻。什么叫五个数字极限?比如说寒冷,现在下雪,再寒一定超不过五天,到第六天一定会回春;再热也超不过五天,到第五天以后,第六天一定会凉下来。所以数都不超过六。”

刘薇:“那《易经》里面就这样嘛,六爻嘛,对不对?”

陆长清:“对,六爻就这个意思。五是一个极数。当他身体的第二个阶段,症状会缓解,进入别的脏腑之前呢,会有一段缓解的时间。那时候他吃着瘟病的药,他觉得不错啊。好,等到又缓解,病情又移转到别的经络的时候,或者别的脏腑的时候,那病就出来了。病出来以后,身体又不好了,是另外一个病,所以看不到真正的效果,那病人也不知道。这个是病情在持续,在改变,一直在往身体里面去侵犯。那医师呢还认为:你看,吃了我的药,第五天、第六天以后,病人好很多了,代表这个药有效。然后,后来这样病人便秘了,或者是什么,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造成的。并没有深入地去追寻它,也没有依据所谓的辩证,经方的辩证法。如果依据辩证法,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按照病人陈述的症状,知道病在哪个地方。比如说病人来初诊的时候,我们知道病人一出汗,你的病是在表,在皮肤表面上。症状都是在表,我们用发表的药。那如果病人来的时候,已经这个是一个礼拜以后,怎么样呢?那时候问病人的症状,可能一个礼拜以前,它还是表证,到现在才来的话,他的症状出来,已经到里证,可能走到内脏去了,或者还在这个“三焦”系统里面,或者在脏腑之间游走。那我们中医就是从这些身体上发生出来的一些症状,来判定你现在的疾病在哪个地方。”

。。。

刘薇:“我们之前也提到这样的问题,很多朋友也在网上争论,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

。。。

陆长清:“主持人,我认为米国人对科学,科技的定义,搞得非常清楚。”

刘薇:“哦,科学和科技不一样?”

陆长清:“不一样。”

刘薇:“嗯。”

陆长清:“科学,科技的英文字就不一样。英文字的科技是Teology,科学是Sce。科技的东西,就是要很多的仪器,日新月异,要更新的。所以,整个太空中心是全世界最高科技的中心。科学,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刘薇:“哦,科学是不存在的东西?”

陆长清:“对,科学的观念是这样。所谓不存在是什么呀?它是一个定律,假设,验证,结果。比如,富兰克林认为有电存在,开始是假设有电存在,再去验证。他就在雷电交加的时候放风筝。旁边邻居就说,这个小孩子呀,一定有神经病。”

刘薇:“等着被雷劈吗?”

陆长清:“结果他被电到,证实确实有电存在。所以,真正的科学家,都是经过假设,然后去验证,验证的结果,叫做科学证据。”

刘薇:“对。”

陆长清:“好,我假设西医是对的。乳癌,你就给开刀,化疗,你就验证,结果,病人死了。肝癌的,我假设你西医是对的。你去验证,做栓塞呀,开刀,开完刀看看肝癌的结果如何。我假设,你西医讲胰脏癌是对的,你去治疗。你觉得化疗,做什么很好呀,结果呢,病人也死掉了。那请问,你为什么不假设中医是对的呢?如果你说中医不科学的话,你不了解什么是科学,你不了解“科学”这个名词的定义,你用“科技”的观点来确定我们是错误的,引用不对。所以,你说中医科不科学,要假设中医是对的,让中医来验证,看它的结果。”

刘薇:“嗯。”

陆长清:“经过这三个步骤(1.假设、2.验证、3.结果),叫做科学证据。医院里面出来的验血报告,检验报告,什么胆固醇很高,血糖很高……那是科技的证据,化验你的血糖,放一些化学的东西在里面,把血糖验出来,你的指数是多少,胆固醇是多少,验出来了,这是科技耶,这不是科学!那是Teology。”

刘薇:“嗯。”

陆长清:“所以,血糖仪这些东西,每年都在更新换代,因为它是科技嘛。”

刘薇:“嗯。”

陆长清:“那如果科学的话,不需要,从头到尾都不需要,因为科学已经是定律了。”

刘薇:“是真理吧。”

陆长清:“真理。经方就是科学。我们用的经方,从来离开过伤寒,金匮的。可是,我们治病的时候,从感冒一路治到癌症,都不需要换方子,这都是经典之方。”

刘薇:“都是反复印证嘛。”

陆长清:“对,反复印证了。比如说,现在的甲流,你说我们中医可不可以治?很简单,你找中医。好,你说中医没有科学证据,没关系,假设我陆长清是对的,我去治疗给你看嘛,验证,吃完我的药看看结果如何?”

刘薇:“就是现在这个甲流嘛,对不对?这个甲流你用什么方子来治?”

陆长清:“我用大青龙汤。绝大多数是大青龙。为什么是大青龙?”

刘薇:“您跟我们讲一讲这个大青龙汤好不好?”

陆长清:“好!有两个方剂,一个叫小青龙,一个叫大青龙,小和大,并不是说小的力量就小,大的力量就大,完全不对。小青龙有时候比大青龙还凶。而是中医用寒热来看病,中医认为寒分表里,所谓表寒,里寒的意思就是,比如你全身的皮肤毛孔被堵塞了,病人恶寒怕冷,肌肉关节会痛,没有汗,好,这就是表寒了。毛孔塞住了,没有办法排汗。里寒呢,就是肺里面的问题。那病人我们会问他,你口渴不渴啊?不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哦,我想喝热水。好,这个,我们就知道里面是寒的,吐出来的痰是比较清白的,我们知道里寒。当病人出现表寒、里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小青龙汤,而现在的甲流呢,就是甲流,我们看到的都是表寒,表面是寒的,没有汗呢,肌肉关节痛啊,又发中温的烧。而里面是很热的,所以咳出来的痰,是很黄稠的,同时病人口渴,喜欢喝冰水,没有胃口。这种状况下,是标准的大青龙汤。这个大青龙是中国传了几千年,不是现代啊,几千年来,我们用于瘟疫的第一线处方,就是大青龙汤,治疗瘟疫,时疫,就是张仲景那时候也是在用来治疗瘟疫,就是传染性的瘟疫,都是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一共七味药。就是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然后桂枝,生姜,红枣,这七味药。七味药的组成非常的妙,为什么大青龙可以治疗甲亢,各种的流行性感冒?这个处方我们用了两千多年,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病毒杀掉,它是要把病毒排出体外。中医用“汗吐下”三法,中药治病的汗法,就是取汗,让病人流汗;一种是吐法,吃了药以后,病人吐痰出来,吐出来;还有攻下,从大便小便排出来——用“汗、吐、下”这种方法。而西药呢,你发热,就用抗病毒的药去杀病毒。如果病毒……病毒是这样,你不去杀它,它不会变异,你杀它以后,它下一代就改变。”

刘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陆长清:“对。所以你现在就研究出来的疫苗,可以看现在,但是它下次出来的又不一样。你又要再去研究一个新的疫苗,你永远赶不上它变异的速度。这是因为你一刺激它,它就改变的。那如果不刺激它呢,如果没有这个疫苗、抗生素去刺激这些病毒的话,可能两千年以后,现在的病毒跟两千年以前是一样的。但是,妙就妙在哪里?即使病毒经过变异,病毒、病株啊一直在改变,所以不断地有新的疫苗,抗病毒的药出来,但是,我们的大青龙汤居然还是适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观念要赶尽杀绝这个病毒。我们只有一个观念,如何把病毒排出体外,而不伤到人的身体的正气,所谓人身健康不伤到。就是在无伤害的状态之下,同时把病毒清出身体之外,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意。”

刘薇:“它的策略不一样,一个是消灭它,一个呢,是请它出去!”

陆长清:“对!就好像有敌人到你家来,进来,或者你家这个不友善的朋友进来,你也不用说,进来你还没有讲两句话,你就开枪把他打死的。太过度地防御。你就好言相劝,出去就没事了嘛,连警察都不用叫,他就出去了。“哎呀,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他就出去了。也不会冤冤相报。你可能把他杀了,可能他下一代儿子要来报仇,那你家儿子要去找他报仇的话,然后冤冤相报,这是不对的想法。”

刘薇:“那大青龙汤它怎么煮?它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咧?”

陆长清:“大青龙汤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温病派不敢用?因为里面有麻黄跟桂枝。那麻黄跟桂枝,一般现代温病派听到麻黄桂枝,不要说开这个药了,光是听到就已经手软脚软。好像看到蛇蝎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大青龙汤它原因在哪里?第一个有麻黄,麻黄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吃麻黄下去以后,它会肺里泡打开来,中医认为说,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认为肌肉上面的问题,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他其他药材,病人感冒好了,可是一定会脱水。病人会脱水。”

刘薇:“哦,因为他把它排出来了。”

陆长清:“对,排出来了。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刘薇:“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陆长清:“以前,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生姜,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把生姜,红枣用在一起。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杏仁在里面。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如果没有杏仁,肺里面干枯掉了,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麻黄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麻黄有俩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就在这里。现在温病派没有犀角可以用,那很可怜,所以他们去热解毒很难。他们过去都用犀角,用犀牛角来解毒啊,去热,就是高热的时候一定要用犀牛角,犀牛角多贵呀。而现在国际动物保护法不准犀牛角再买卖。而经方里面,从头到尾,从汉朝、唐朝,从来没有用过犀牛角。发高烧,清热解毒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石膏——所谓的白虎汤。而白虎呢,我们为什么不取名叫作白老鼠,白兔?为什么叫白老虎?就是告诉我们后学者,你要用石膏的时候,剂量一定要够大,叫做白老虎。你如果用5钱8钱,大不了小白兔一只嘛,小白鼠一只。但用过1两以上——2两、3两、4两以后就是白老虎。那你用的剂量不够,比如说你用8钱、1两,下去,1两是多少?37克多。那你下1两下去,病人没有退烧,你认为这个白虎不能退烧,实际上你错了,你可以继续加到2两3两多用,没关系。一般这种外感风寒,这种甲流这种表证,大概1两就够了。所以石膏在这是退热用的。还有炙甘草,这个炙甘草用得非常的妙。一般来说,我们中医看甘草,一般有生用甘草,还有炙过,炙过就是用蜂蜜给它炒过。一般来甘草的味就是甘味的,甘味入脾脏。除了能够把脾胃的津液补回来,同时可以开胃。可是我们这个处方里面要用炙甘草,要用蜂蜜炒过,因为蜂蜜炒过以后,甘草变成熟的不讲,蜂蜜那个味道也不是甜味了,就是变得有点苦味,因为你烧焦了嘛,苦味的药入心脏。所以,甘草炙过以后,它配合在麻黄、桂枝里面,就不会引起动悸。很多中医不敢用麻黄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脏动悸得很,心跳很快。他不晓得,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可以,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它的悸动,预防病人有心悸的现象。所以,如果这个处方我们用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正常人,心脏没有问题的人,我们用这个处方,炙甘草就可以开,跟桂枝麻黄等量。比如说,桂枝3钱,炙甘草可以开出3钱。但是如果用在是有心脏病的人身上的话,炙甘草就要重用了。同样的桂枝炙甘草可能用了8钱到1两。大剂量下去,病人就不会产生动悸的现象。”

刘薇:“哦。”

陆长清:“这个药下去以后,从肠胃里面的津液,正常的津液里面,还有肺里面的津液全部因为桂枝、麻黄,把有病的津液通通提到皮肤表面上,流汗流出来,在把病毒赶出去的同时,杏仁、石膏、生姜、大枣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回来,这个动作是同时完成的。所以感染了甲流,一喝大青龙汤下去以后,病毒就往外跑,从皮肤毛孔,流了汗出来,我相信你把汗刮下来看,甲流的病毒通通在里面,它活着。同时,身体里面,肠胃、肺里面都没有丧失津液,所以胃口会开,胃口会回来。中医治疗感冒,你说我们中医怎么知道感冒好了,如果病人是个哑巴——不会讲话怎么办?不会写字怎么办?”

刘薇:“肆虐全球的个甲流这样个事情,华夏古代人用个大青龙汤就解决了。”

陆长清:“这个大青龙汤呢,它祛邪而不伤正。按照我刚才分析的药理病理,病毒进入肺里面的话,大青龙汤是对我来说是唯一有效的方子,而且瞬间就可以恢复。现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温病派认为,任何的外感的病进来首先犯肺,第一个就是犯到肺,就开一些银翘散啊,银花连翘之类的东西,不像用麻黄啊这种东西能够发表扶正。我们如何能知道病人恢复健康?非常简单。中医分两个,一个是治疗内科的病,一个是外感的病。如果我们今天治疗肝癌、胰脏癌、肺癌什么的,病人吃了你的药,突然深更半夜醒过来饿得要死,找东西吃,代表这个病人救回来了。那治疗感冒呢?外感的风寒的病呢?吃完以后第二天的中午,胃口大开,病就完全好了。”

刘薇:“为什么咧?”

陆长清:“这就是中医讲阴阳的观念,因为正午的时候,阳到极限,阴要开始升了,人体恢复健康的时候就阳气会回头,体力从头会回来,这是中午的时候。半夜呢?到了晚上的时候,阴开始很盛,但从十二点钟以后,阳气开始慢慢出头,这时候,身体上如果有阴实,所谓阴实就是我们治疗内科病的重症,像一般的癌症,我们用阴实来定义——比如肝癌,我们叫肝家的阴实证;胃癌,国家的阴实证;肾癌,肾家的阴实。中医用阴实这两个字来代表。实就是里面,我们有八纲辨证嘛,就是所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用八个字来代表。那虚实,虚就是里面没有东西,身体比较弱。实就是里面长东西了嘛,你比如说肾结石,我们也称为一种实证。如果是阴实,代表这个东西长在阴——长在脏里面。肿瘤长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实证,是实体的东西,当有阴实的现象的时候,阳气是没有办法进去的,阳气我们讲就是一种身体的热,它没有办法进去,没有办法进去结果反逆出来,反逆出来没有地方跑的话,就跑到皮肤毛孔。所以几乎所有的癌症的人,不管他的阴实是在肺上面、胰脏上面、还是肝脏上面,或者肾脏上面,只要有癌症的时候,病人晚上都会盗汗,为什么盗汗?就是这个汗本来是阳气,要进入阴脏,进入阴,结果阳气进入阴的时候,阴里面长东西了,阳气没有办法100%进去,最后回逆,回逆出来,结果晚上就会盗汗很严重。”

刘薇:“晚上盗汗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喽?”

陆长清:“很不好的现象。我所说的盗汗是每天盗汗,偶尔盗一次汗,比如说做个噩梦啊,盗一次汗,那个没有什么关系。常有这种盗汗现象的要注意了。当你吃我们药,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中药好不好,很简单,探听的方式就是,有没有效,对治疗癌症有没有效果,可以从晚上半夜醒过来,肚子会不会饿。半夜因为是阳气初升,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本来是阴实在里面,阳气是进不去的。现在吃了药,阴实现像减轻了,肿瘤开始消,开始萎缩,开始变小,阳气能够进去了,这时瞬间阳就会扩张得很厉害,因为阳原来进不去就逆出去了。现在阳突然可以进去了,就不够了。进去以后人体自己会恢复,结果半夜醒过来,肚子就会很饿,赶快去吃东西,因为很多癌症病人基本上都有贫血,贫血他就会产生一些概念,我要去吃一些肉类啊,吃一些牛肉啊,吃一些什么东西。自然而然会想去吃一些东西。这是一种人体自己要回救自己的现象。所以这个骗不了人。我常常跟病人说,我们只要看这个药可不可以治疗什么病,很简单,比如说现在治疗甲流。吃药下去,看第二天中午有没有胃口就知道药有没有效。你吃了三四天,五六天胃口还没有,这个药没有用了。所以说大家要知道有没有很简单,吃我的大青龙,吃完第二天中午你看胃口来了没有,有的时候甚至于不用第二天中午,当时吃完两三个小时以后胃口就来了。那如果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怎么会有人死在甲流呢?为什么,因为你如果今天吃了“克流感”下去,第二天中午胃口没有恢复,代表“克流感”没有用嘛,吃了连翘散什么银花,玉屏风散什么都没有关系,吃了第二天中午胃口没有回复,代表你这药没有效。这是最好的检验方式,吃了大青龙如果你第二天中午胃口没有恢复,代表大青龙没有用。这是我们人体的一种正常的表现,人中午的胃气回复跟半夜胃气回复在《伤海》《金匮》里面,在《黄帝内经》里面都有介绍,讲得很清楚。真正的这种经方中医,生理病理解剖学,是按照《黄帝内经》来看,用药的药性是按照《神农本草经》来看。他们瘟病的都是以《本草纲目》来看的。那他们的生理解剖学病理学完全是西医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