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大清话事人 > 第472章 吴廷内部,速胜和拉锯之争

第472章 吴廷内部,速胜和拉锯之争

再后,

2军团一路往南,

打岳阳、长沙、常德

4军团则是从襄阳南下,取荆州、宜昌。

两湖大平原酷似江南平原,很适合吴军发挥。

根据参谋本部的谋划,

消灭清军洞庭湖水师主力后,民间运输船队亦可作为运兵船。

让步兵登船,

沿着四通八达的水系,如水银泻地控制整个两湖平原,控制湖广精华。????……

清晨的武昌城。

内松外紧。

湖北巡抚王杰听到吴军发起了正式进攻后,反而释然。

石头,

落地了好。

重新修缮加固了武昌城,20000名新军日日操练,粮饷充足。

自己对的起皇上,对的起巡抚顶戴了。

守得住武昌,青史留名!

守不住武昌,一死谢天下!

尽力了。

“换身便装,随老夫出去走走。”

“是。”

主仆2人从巡抚衙门后门隐入街巷。

这名从陕西韩城老家就追随自己的忠心护卫,比儿子都可靠。

……

王杰是个明白人,

他对武昌府下辖的1州9县防务根本不抱希望,

只希望他们能够多撑一段时间,尽量消耗敌人兵力、时间就是最大的贡献。

尤其是大冶县和通山县之间的那些碉楼

图纸是兵部给的,银子是湖北番库出的,碉楼是当地人修的。

效果如何,尽观后效。

武昌最繁华的长街,笔直而宽阔。

两侧店铺正常营业,但没了往日的接踵摩肩、车水马龙。

护卫低声道:

“老爷,过早?”

“嗯。”

……

离开长街,步入一间小巷子。

这是陕西人王杰头一次体验武昌人的地道生活。

过早,

就是吃早饭的意思。

巷子角落有个不起眼的早点小摊子。

摊主是个略有姿色的妇人。

有热干面、豆皮、烧麦、油条等

客人端着粗瓷大碗,坐着三脚凳,面前再放一凳。

很简陋,但丝毫不影响武昌人大快朵颐。

王杰就这么默默吃着,

半旧长衫,头发白,乍一看像是个私塾先生。

……

旁边两位食客的对话吸引了他的注意。

“军爷,你们要打仗了吧?”

“嗯。”

“能赢吗?”

“当兵吃粮,拼命就行了。”

说完,

这名黝黑粗壮的新军士兵丢下一把铜钱,快步离开,留下这名碎嘴客人唏嘘不已,

话题一转,

碎嘴子又开始和其他客人聊了。

“诸位,这1年城里走掉了十几万人,巡抚大人把他们空出来的房子都安排给了新军家眷。一屋二主,以后怎么解决?”

……

听了这话,

刚走到食摊旁的一书生猛然开口道:

“不用解决。”

王杰抬眼一瞧,就知道这书生混的不好,破衣烂衫,头发潦草,脚下的布鞋还开了口子。

不过,

此人倒是未因贫穷而自卑。

头颅扬的高高,有些不合时宜的狂傲。

这让王杰回忆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父死弟幼,也像这般穷的荡气回肠,理直气壮。

乡人戏谑:

穷狠!

……

碎嘴食客呼哧一口面条,

含含糊糊问道:

“赵秀才,我问你,假如原主人拿着地契回来索要房子,怎么办?”

“他们回不来。”

食客差点噎到。

低声说道:

“朝廷赢了,吴贼退了,那些人会回来的。”

赵秀才笑笑:

“如果武昌保卫战赢了,抚台大人就是中兴名臣,湖广灵魂。区区半城房子,重发一遍地契也不是什么难事。”

口气之大,似乎他是巡抚。

……

碎嘴子食客放下碗,

问道:

“赵秀才,我还是不明白。咱大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爷们都是多磕头少说话少犯错。抚台大人干嘛”

“干嘛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对吧?”

“对。”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新军原是周边贫苦农夫,如今拿军饷吃白米,家眷住瓦房,一步登天也不过如此吧?但武昌如果沦陷,就什么都没了。所以,他们守城已经不是为朝廷拼命,而是为自己、为家人、为恒产而拼命!”

……

实际上,

赵庄文心里认为离城的十几万人回不来了。

武昌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巡抚大人再怎么腾挪转圜也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他,冷眼旁观。

待吴军入城,以秀才身份求见主帅献策博个出身。

清廷不亮,未必吴廷不亮。

赵庄文自认是锥子,只差一个扎人的机会。

……

一碗沉甸甸的面条砸在他面前的竹凳上,打断了沉思。

“脚下无立锥之地,嘴上有宰辅之能。”

“承惠,15文!”

赵庄文尴尬的接过面条,

对女摊主歉意笑道:

“劳烦娘子挂账,年底一并结算。”

女摊主鄙夷的哼了一声,转身继续忙碌。

……

碎嘴客人显然认识2人,眼珠子咕噜噜转,

讪笑道:

“无妨无妨,周家娘子刀子嘴豆腐心。其实你俩”

“闭嘴!”

两名当事人异口同声,把碎嘴子噎的跑开找水喝。

摊主周娘子似乎余怒未消。

又讥讽道:

“赵公子少年成名,12岁即中廪生,炙手可热,按说早就该点翰林了。怎地如今三十大几,还籍籍无名?甚至不敢在湖南老家待着,到处厮混?”

赵庄文吃面的动作一滞,

黯然道: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

说罢,大口吃面。

咸辣的碱水面条,最抚凡人心。

不过,

若是里面的辣再多些就更好了。

湖南书生,赵庄文。

从湘湖天才少年混成了乡间唾弃的不成器,也就短短十几年。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中廪生之后,他的心思就逐渐不在科举正途,而是各类经世杂学。

离开家乡,到武昌厮混。

偶遇了这位土著周娘子,为人精明干练,略长3岁。

周娘子的父母极力撮合,

哪怕是一个落魄的文人,对于小商贩之家还是有点吸引力的。

周家父母私下说:

即使这辈子中不了举,说不定外孙能中呢。读书很吃天赋的

然而,

赵庄文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关系就僵了。

……

王杰静静观察,见其人吃面速度好似老牛饮水,知是饿坏了。

他将手里的大碗推过去,

笑道:

“这位小先生,老夫年迈,胃口大不如从前,可又不想浪费粮食。可否帮个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