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东见他说拍了,也就不再多说,反正他自己当时也拍了照片,感觉还不错,回头等洗出来,自己留着看。
电视里,给了新人几秒特写,镜头又转到了理发店。
理发店里座无虚席,旁边还有好多等待的群众,就连发型都很统一,全是标准的三七分,理发师傅还体贴地用风筒定型,也不知道能管几天。
比男同志理发还火爆的,则是“女宾专属”的烫发区,一位位理发师傅在女宾们头上用功,用烫发卷缠着头发,一个个的也不嫌麻烦。
接着又放了几段橱窗里精美商品的片段,除了让人感叹上海真的很厉害之外,别的什么用都没有。
因为那些东西,除了在上海和京城,别的地方也买不到哇。
哪像后世,一款商品爆火,瞬间卖爆全球。
接着又是儿童在游乐场、少年宫的场景。前面放了一大段“花絮”,……好吧,其实时间也不算长,加起来连十分钟都不到。
如果没去过京城和上海的,对这段内容应该还是比较喜欢的,也可以算是间接见了世面。
但对于陈凡、周亚丽来说,就有点无聊了。
这时却还没有进入正戏,而是介绍霓虹闪烁的上海电影院和上海电影人。
毕竟是与上海影人合作的联欢会,有这个也正常。
直到武康路395号的大洋房出现在镜头里,陈凡立刻说道,“开始了。”
其他人看了看他,再看看电视,姜丽丽好奇地问道,“这是哪里?上海电视台吗?”
由于之前要忙着应对期末考试,回来后又要准备结婚,她还没找陈凡问过联欢会的事,只知道他在上海时录了个节目,别的都不清楚。
陈凡立刻笑道,“那里是上海电影演员剧团的驻地,这一次的联欢会,就是在那里录制的,形式也不太正式,有点类似于茶话会的方式,没有观众入场,所有的观众也都是演员,要上台表演的。”
周正东缓缓点头,“那就相当于文艺界的一场内部联欢会了,精彩程度可能会比正式的表演稍微差一些,但气氛应该更好,也更适合除夕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
陈凡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电视机。
电视里,演员们开始入场,还有一段“江南好”的背景乐。
看他们穿着的衣服都是常服,不像后世,只要是上镜的活动,男女老少都盛装出席。
只是相比之前镜头里老百姓的穿着,这些演员们的服装又要高了一个档次。
如果排一个时尚顺序,大约就是农村里的小于城里人的,城里的小于京城和上海的、然后普通老百姓又小于镜头里的,镜头里的又小于这些演员们的。
也就是自家有个服装厂、而且比大部分城里人还有钱的卢家湾社员家庭,才有条件穿着服装厂生产的漂亮衣服,能与这些演员们一较长短。
一较长短的意思,是长相气质没有这些演员们好,但衣服要小小的胜出一筹。
谁让卢家湾服装厂生产的衣服,从羽绒服到棉服、从大衣到裤子,全都出自姜丽丽的设计呢。
有陈凡亲自培养的时尚感,姜丽丽设计的产品,即便是当前时代最好看的产品,也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更何况,有些演员同志也太不讲究了些,刚才从镜头里走过去的那位,说的就是你,竟然还穿着一件连半新都没有的军大衣,摇摇晃晃的就过去了。
只能说这年头的老同志,确实不讲究。
到了联欢会场,大家也不太讲究,各自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落座。
然后,联欢会就开始了。
姜丽丽见这时候还在介绍演员,她看了一眼桌上的残羹冷炙,赶紧起身,到房里拎着几个袋子出来,那是提前准备好的瓜子花生,还有找吉林狩猎队电话购买的松子。
姜甜甜一看,也没闲着,立刻将桌上的碗盘归拢,拿着抹布在桌上转了几圈,就将桌面收拾干净。
周亚丽刚把小弟递给老妈,撸起袖子要帮忙,然后便呆在那里,“我能干啥?”
周正东看了她一眼,嫌弃地撇撇嘴,“你能吃。”
周亚丽脸色垮下来,“老爸同志,大过年的,你能不能少说两句?”
周正东沉默两秒,“你要是能多点眼力劲,我就能少说几句。”
周亚丽忍不住咬牙切齿,气鼓鼓地坐下来,就要去拿姜丽丽放在桌上的袋子。
这时姜丽丽拿了两个干果盘过来,赶紧说道,“亚丽姐,用这个装。”
陈凡捂着脸狂笑,“果然没有眼力劲。”
周亚丽眼睛微眯,抓起一颗花生就砸了过去,“让你多话。”
哄笑声中,姜丽丽和姜甜甜已经装好果盘,又倒了几杯茶,这才重新落座,安静地看电视。
电视里,唱的唱、说的说,会两手乐器的,也都纷纷上阵、各显神通。
周正东几人是看稀奇,姜丽丽和姜甜甜都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一员,平时娱乐生活少,自然也看得入神。
唯有经历过后世娱乐轰炸,今生又亲身经历了文艺洗礼的陈凡,看得是百无聊赖。
他一手撑着下巴,半靠在桌子上,无聊地嗑着瓜子。
倒不是说这些演员们的表演不行,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基本上都能达到登台的水平。
只是,怎么说呢,没有大师,懂吧?
而如今的陈凡,就是真正的乐器大师,他看这些演员们的表演,就好像选秀节目里的专业导师在评判。
这届的苗子,很一般呐。
哦,还有个舞剑的,怎么还笑场了呢?
倒是周正东他们看得挺欢乐,姜丽丽和姜甜甜也笑得合不拢嘴,不够专业、精彩,但气氛确实好,这也就够了。
节目一个个的过,这时忽然镜头闪了一下,陈凡的身影出现在电视里。
一家人立刻直起身子,周亚丽直接站起来,指着电视喊道,“老弟、老弟,老弟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