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后来读到了一篇关于陶渊明喝酒的文章,我也是在读了后的很久才明白了这篇文章中所隐含的其它深刻涵义。
文章中说道,陶渊明没有什么别的嗜好,但惟独喜欢喝酒,就像是人总是有一个死穴而又格外的关注和在意这个方面的点一样,于是
陶渊明唯有在喝酒的事情上面有些放纵自己,在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官后,发现自己连这种底层的官僚制度都无法接受,没办法为了五斗米而放弃自己内心的良知,和为人的骨气,索性就辞官回家了,几片土地,几间茅屋,还有几个稚子孩童。
这样的情况放在现在来看,应该是一种被向往的生活了,没有城市里的喧闹,仿佛都只剩下了发呆的美好时光,可以种种树,看看书,晒晒太阳,或者寻找一条小溪,将自己完全的沉浸其中,又正如陶渊明自己所说的那一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即便是在劳作中也能体会出不一样的感情,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无论你做着什么,也无论你经历了什么,但是思想却是唯一不可以就此被放弃的,那些看似只是一份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甚至也无所谓是否存在着尊重的说法。
毕竟唯一可以尊重你自己的,也只有你自己而已呀。
就像是陶渊明真的很爱喝酒,当某些来拜访他,甚至想要让他出山的人前来的时候,也会送给他一些好酒,但是陶渊明为了喝的时间更长,唯有给这些酒里面兑水,才能让自己喝很长一段时间。
于是我就在想,不知道陶渊明这样做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为了自己的嗜好,为了可以让自己享受自己所钟爱的一切,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放下自己曾经所向往的一切,只要出山,只要走出这里,就可以喝到天底下最好的酒,而且永远也喝不完,根本不会用给酒里面兑水。
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
我反而觉得,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毕竟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善良真诚,单纯如白纸一样的孩子,就像是我最初也想过要将更多的人带去世外桃源里一切享受美好生活一样,大家都在一起多开心啊。
可是为什么,渐渐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独立起来,渐渐的我学会了躲避,甚至是逃避,即便是看见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只是默默的忍受着,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自己?
还是自己才在这些经历中不断的被改变着呢?
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一切而放弃了整个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为了满足喝酒的愿望而为了五斗米折腰呢,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兴许,这只是一个酗酒者的自我剖析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觉得要忍受自己去摒除自己的喜好,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没有谁能够真正的放弃自己的喜好,就好像人生来就是要吃饭喝水的,但是有一天让你自己忘记了要去吃饭的话,那这个过程一定很不容易才对。
可是经历了人生中的十几年到几十年之后,我忽而发现,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学习到了些什么啊,我们都只是一个从读书的人,到了一个读取整个社会和读取整个人生意义的人。
无关于年龄,甚至是无关于性别以及年代,无论是历史上那些早已没有延续了生命的人,但是他们却依旧用某种方式存在着他们的思想观念。
就像是为什么我们到了现在还要去学习三字经这样最基本的内容一样,那正是因为一种思想一直在维系着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啊。
要想将自己渴望的一切都变成了不渴望的东西,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正如你一直坚持去重复同一件事情的道理一样,有时候连同我们自己都说不出这样坚持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也不明白坚持的意义所在?
但是坚持这样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词语也总会有着它本身存在的意义,那便是让我们学会了面对和理解,也让我们学会了放弃和享有。
在这个世上,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永远不变的,就像是我知道自己迟早会有一天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在发现那些我自己也无法预料到的变化之前,我还不想将过多的思想放在那些无法被把控的事情之上。
如果活着的过程会不好,那么死亡并非是一种终结,反而是下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因为每一个灵魂离开了肉体之后,就会进行一场记忆的消除和清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灵魂必须在肉体中才得以被释放或者存在,一旦灵魂离开了肉体。
就像是一瓶水正在渐渐的被倒空一样,可能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这个灵魂内所存在的记忆也跟着消失殆尽了,直到这个灵魂收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召唤,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肉体,或者是说寻找它最接近的肉体,这种鲜活的肉体正是灵魂所需要吞噬的。
因为没有了肉体,这样的灵魂也只会无处被安放。
这样说来,灵魂和肉体反而成了两者互相被侵蚀或者被需要的构成,也成就了双方存在的意义。
没有肉体的灵魂是不存在的,没有灵魂的肉体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这样的事情中,就足以可见思想的强大性了,因为正是因为思想,才会将这两者的步调构成一致的,也才会让某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此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