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些科学研究人员,他们有大量的书籍,文献,论文等物品,都舍不得抛弃,因此,东非把这些珍贵的财富,邮递回国就费了不少功夫。
克拉斯特说道:“赫斯,我知道他,是一位不错的年轻人,好像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不过,我的东西没有他那么多。但是,工作量也不少,而且最好你们派专业一点的人来处理,我的资料都是很珍贵的。”
克亚索夫说道:“当然,知识就是财富,我们东非使馆的雇员,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至少有中学学历,对知识有着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他们肯定不会毛手毛脚的。”
他的话让克拉斯特放心了许多,在欧洲,中学学历就已经算高文凭了,当然,克亚索夫说的是至少中学学历,实际上大学生职员可能也不少见,东非的大学生数量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要多。
当然,东非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后来居上,但是在底蕴上远不能和欧洲相比,这也是东非为什么迫切想从奥匈帝国“捞人”的原因。
这将节省东非大量时间,加速东非在科技领域霸权的构建,前世美国就是典型例子,先是吃了一战,奥匈帝国解体的科研和人才红利,并且直接获取了德国的各种核心技术。
二战之后,更是对德国本土人才和科技再次直接掠夺成果,后来苏联解体,美国又吃到了一次人才和技术红利。
所以,在21世纪之初,美国科研霸权无比强大,完全不值得奇怪。
……
三天以后,东非使馆的卡车,拉着克拉斯特院士一生的研究心血,离开了他的住处,而克拉斯特院士本人,也要前往东非。
因为克拉斯特院士研究领域在化学方面,所以他在东非政府的推荐下,选择前往贝拉市定居。
即便对于奥匈帝国的科研人才,东非政府也不是把他们引入东非就直接放手不管了。
而是尽可能的“分而治之”,尤其是针对奥匈帝国的犹太学术团体,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有许多犹太人,东非尽可能的不让他们在东非重新抱团。
就比如把两个认识的犹太科学家,一个安排在东非东海岸,一个安排在东非的西海岸,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会减少。
东非的科研也有许多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除此外还有一些次级中心,就像南部和大湖区等地,有些类似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所以对于移民的去向,东非有许多选择。
当然,对于非犹太裔的奥匈帝国移民,东非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了。
说到底还是犹太裔因为历史原因,在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占比比较大,人数比较多。
毕竟,奥匈帝国的精英阶层过去更重视军队等领域的发展,而犹太裔有钱,发展受限,所以更精于金融,科研等领域。说难听点,就是犹太裔过去在欧洲,不受待见,所以从事那些欧洲贵族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
但是,自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过去欧洲精英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反而做大了。
欧洲的犹太人站在了风口上,成为了那头被风吹起来的“猪”,而不是他们真的就像宣传那样天生聪明。
而东非重点关照奥匈帝国犹太裔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理由,犹太裔因为信仰的原因还有历史习惯,就容易抱团,这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垄断团体。
就比如犹太资本集团,还有学阀,舆论集团等等,东非显然十分忌讳这种问题的出现。
所以,只能尽可能分而治之,但是又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让他们离开东非,为美国等国家效力。
所以,通过政策,福利,工作等方式的引导,悄然的把他们拆开,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对犹太裔科学家分而治之以外,东非对其他奥匈帝国科学家也没有那么放心,至少在考察期内,还不会让他们接触东非的核心科研项目。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现在许多科学家移民,到东非发展,那是为了躲避奥匈帝国的战乱,如果奥匈帝国恢复和平的话,说不定就有一部分人会重回欧洲。
当然,绝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留在东非。
1934年6月以来,申请移民东非的奥匈帝国移民明显增加,除了科学家以外,还有大量普通民众,以及技术性人才。
对于这些人,东非同样没有忽略,东非海外殖民地还需要大量人口补充,所以一时间,东非海外殖民地移民人口快速增加,这也是东非海外殖民地继一战以来,最大的一波欧洲移民潮。
对于这些奥匈帝国移民,东非海外殖民地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如今东非海外殖民地,也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所以,并不担心引入过多移民会招太多问题。
除了引入大量普通移民以外,这次移民潮中,东非海外各个殖民地,同时重点招揽技术性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变化,这说明东非海外殖民地的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而言之,奥匈帝国战乱,给东非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补血,不管本土还是殖民地,都从中获利。
而奥匈帝国的红利,还有很大的空间供东非挖掘,就比如匈牙利还有诸多顶级人才,亟待引入,只等匈牙利混乱,东非就可以复制现在在奥地利的经验。
除此外,假如后面奥匈帝国真解体的话,奥匈帝国军事人才,对于东非军事发展也是极大的补充。
只不过现在,奥匈帝国到处都在打仗,所以很多军事人才还不至于外流,可战争一结束,许多人就面临失业问题,就比如之前奥匈帝国的一些元帅,将领,奥匈帝国解体的话,他们就成为了“孤儿”。
这些“无家可归”的军事人才,可是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尤其是许多人经历过一战的磨练,而这正是东非所欠缺的。
等到奥匈帝国解体,东非就准备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到东非养老,从而指出目前东非军事发展中的问题,并且吸纳他们的作战经验,以及验证最终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形势变化。
从一战一直到现在,奥匈帝国战争基本就没有停止过,先是和协约国打仗,然后是和苏联对抗,最后是匈牙利平乱,到现在奥匈帝国内乱。
所以,丝毫不用怀疑奥匈帝国军事人才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他们对于欧洲战争的见解和预见性,必然比东非军方要先进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