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按理说,长矛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其实不是作为攻击武器的。
当然,也不是说,长矛阵不能用来冲击。只不过这个时代,更符合刻板印象的“长矛冲击”的军队,不在这边,而是在东方。
元末,江淮地区秩序混乱,一众“贼寇”割据地方,时而和元军作战,时而互相攻击。在这一时期,各种武装的头领,都喜欢起个外号,标明自己的特征——就像水浒传里那样。而这里,就出现了众多以长矛类武器为标志的外号。
在淮西地区,有张明鉴率领的“长枪军”活动。朱元璋攻占扬州之后,张明鉴投降,所部并入明军;另外太湖地区,还有“花枪军”活跃。
宣州地区,被“长枪元帅朱亮祖”占领。朱元璋亲自披甲上阵,朱亮祖没打过朱元璋,败走之后率部投降;在宁国路,有“长枪元帅谢国玺”,后来被朱元璋派遣邓愈击败;建德路还有“长枪元帅余子贞”,朱元璋派遣邓愈、朱文忠、胡大海等人将其击败。此外,还有职位更低一些的,比如江淮间起事的瞿通,外号叫“长枪千户”,后来也投奔了朱元璋。
可能是因为这种流行风尚,早期明军十分重视长枪使用。
明军的制式长矛,大约有4.1米,比瑞士人的还要长一点。但并没有像欧洲人总结的那样,更长的长矛一般更弱,而且只能呆板死守。相反,他们一反宋时思路,强调进攻和机动性。
在元军的交战中,明军多次通过长矛阵的快速移动,堵截、夹击乃至包围元军骑兵。主动用长矛冲击骑兵的案例,也颇为常见。
所以,论起长矛阵,中原明军才是经验更丰富的。也只有那边,长矛手才不是作为炮灰和新兵,而是作为主攻手存在。
元明战争影响深远,不但影响了紫帐汗国,也对身处泰西的吴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由于环境、需求等因素都多有类似,因此,在蒂罗尔步兵和瑞士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训练操典的时候,朱文奎和杰士卡等人,实际上还加强了长矛的存在感,并且认为长矛手也不应该安于“站桩”,应该充分发挥攻击武器的效用。
当然,波兰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一点的。
唐赛儿率军回来之后,朱文奎专门去询问她,波兰骑兵这么出名,她感觉如何?希望能介绍下经验,让大家可以制定出应对的办法。
不过,唐赛儿认为,波兰骑兵不太难对付,因为他们的冲击力很差。
杰士卡等人虽然有些意外,但考虑了下,表示可以理解。他们还翻出了制作《战争章程》时,郭康提出的参考意见,认为,中原步兵之所以早早淘汰双手格斗兵器组成的大阵,宁可放弃其杀伤效率更高的优点,转而采用长矛,可能就是由于那边骑兵的逐渐发展。相比于双手重武器,长矛更有利于对抗骑兵,因此比例显著上升,导致了和欧洲不同的结果。所以,她觉得波兰人不行,也正常。
朱文奎则觉得她是吹牛。不过唐赛儿表示,自己是实打实上过战场的。波兰骑兵的冲击效果,还不如朱文奎那个堂叔呢。非要解释的话,可能是有了之前那几次的交战经验,就觉得这边的压力不算大了,但她真的不是吹牛。
而这次,吴藩的步兵,才第一次得到和波兰-立陶宛骑兵对抗的机会。
作为主力的各百户,算是比较资深的部队,有四成左右的人都是官府认证的“老兵”,能够在战时领取双倍的粮饷。考核标准,就包括武器使用,以及其他兵器、尤其是火枪的考核。
这些人也更重视灵活性,像现在这样,打散使用,其实也是经常有的。允许进攻之后,就以五人的最基本单位,组成一个个小组,来进行作战,而非传统的横队或者纵队。见到敌人骑兵,就用长矛顶住,然后队里的斧枪手上前,上砍马首,下斩马足。等敌人摔落,再一举解决。
而剩下的一个人,一般是远程武器射手。
以往他们受瑞士人影响,也以弩箭为主。不过后来,通过与威尼斯合作,官府越来越有钱,给的武器装备也升级了。现在,这些老兵都有意大利生产的盔甲,而且广泛装备朱文奎从罗马搞来的火枪。其他人作战的时候,火枪手就跟在他们后面,专门找威胁最大的敌人射击。
双饷明军的作战效率十分惊人,不声不响,就在敌人群中,打出一道道口子。波兰-立陶宛骑兵试图组织人手对抗,但夜间这个情况,指挥十分困难,只能给出一些简单的要求和许可。更别说,现在,他们后方乱了起来,因此也没法及时调度了。
火箭大连发射的武器,在这个距离,依然可以穿透东欧轻骑兵的皮甲和厚毛毡,造成一定杀伤。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们携带的发烟材料,效果十分显著。
火箭落地后,就纷纷炸开,然后冒出颜色奇怪、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毒烟。虽然没法立刻杀伤敌人,但还是把周围人熏得纷纷躲闪。而且,人还能硬撑,战马是肯定受不了这东西的。
一时间,爆炸声、火光和毒烟,大量马匹都受了惊,开始不听使唤,乱跑一气。一时间,让敌人完全乱了套。后续的支援,一时间是指望不上了。
前锋老兵则在继续突进,很快就门口附近的敌人,要么击杀,要么赶走。他们和普洛科普神父的车营,也建立了直接通讯。
而这时,普洛科普才得知,杰士卡派人带来的消息。信使告诉普洛科普,杰士卡已经和世子那边说好,委托意大利人出发,再去袭击敌人的营地了。不过,杰士卡希望,不要影响到他这边临场发挥。因此,他作为前线指挥官,有权决定接下来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