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下蜀航天基地。
从月球回来的徐川在落地后就被医护人员团团围住了。
虽然说如今从地球去月球就像是出国旅游一样简单,过去几年的时间中成千上万人前往月球工作或者旅游后都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身体免疫问题。
也不用像以前的航天员一样,上一次太空登一次月需要在疗养院中休息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
但毕竟是去了一趟月球,落地后一次全面的体检对于徐川来说肯定是少不了的。
.....
在花费了小半天的时间做了个详细的体检后,徐川来到了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
敲了敲半掩着的门,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看报的常老院士抬起头,看到是他后笑着站了起来,招呼着开了个玩笑问道。
“回来了?月球上好玩吗?”
徐川笑着道:“一种独特有别于地球的体验,确实值得去一趟。”
不得不说,对于他来说,无论是月球上的风景,还是面向广阔的宇宙和荒凉的月球所带来一些思考,都远超行程所带来的风险。
听到这个回答,常老院士笑呵呵的说道:“年轻就是好了,有精力折腾。”
闻言,徐川笑着开口道:“现在的航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常老如果想去看看的话,完全可以专门安排一趟行程。”
不得不说,以空天发动机作为航天引擎的新型航天飞机在载人航天方面的优势要远超出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
传统的火箭发射方式需要在短时间内将航天器的速度推到一个极大的数值上,才能突破大气层和重力井的限制。过高的加速度对于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这也是限制航天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但新型航天飞机却不同。
它可以在大气层中通过两三个G的加速度慢悠悠的将航天器加速到足够突破大气层和重力井的速度。
这就意味着它对宇航员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就算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能够适应低重力或无重力的环境,也能够前往太空或更遥远的月球。
茶几对面,常华祥一边泡茶一边笑着摇摇头,道:“老了,如果还能年轻个十岁,我肯定会去一趟。”
“至于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叹奈何啊。”
.....
闲聊了一会后,徐川端起茶几上的瓷杯润了润嗓子,将话题带入了正轨,开口问道。
“对了,说起来,关于的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的研究,情况怎么样了?”
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技术,一种借助将磁能转化为粒子的动能、热能和辐射能机制,将电能转化成磁能再转化成其他的能量继而快速能量释放的一项技术。
它通过磁能的高速释放来加速等离子体,理论上能获得远超现有电推进技术的性能。
在太空中,从理论上来说它甚至能将航天器推进到十分之一光速左右。
早在15年还在南大上学的时候,徐川就曾在研究参宿四的过程中探索过这类在恒星上极为常见的天文物理学现象。
不过当时的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深入研究这种天文物理学现象背后的机理,直到24年的时候,才算是完成了《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论文,解释了磁重联机制背后的机理。
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便是他定下来的下一代航天引擎。
这项研究,徐川交给了下属航天基地和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共同进行,只是几年来一直都没太大的进展。
直到前几天他在月球视察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时候,才收到了常老院士发给他的邮件信息,说是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有了不小的突破。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放下手中的瓷杯,起身走到办公桌后,从抽屉中取出了一份文件报告后,递了过来的同时开口道。
“借助你之前送过来的《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论文,研究团队在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的推进上分成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分别是变磁·等离子体团推进器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
“这次有了突破的是第二种,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实验室的研究员牧伟晔通过室温超导材料制造了一种磁储能容器,然后利用火花隙开关来进行控制。”
“当磁储能容器中存储的电流强度足够击穿火花隙带的时候,这种磁储能容器能够以极高的功率快速释放,进而将能量释放到特定电枢线圈中,产生一个急剧变化的强磁场,进而对电枢产生单次爆发性加速。”
“......”
办公室中,常华祥院士有条不紊的解释着。
沙发对面,徐川一边听着汇报,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报告和里面的实验数据。
事实上,变磁·等离子体团推进技术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技术是从他的论文中衍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磁重联推进技术。
后者就不用多提了,通过脉冲式磁场,使磁力线“断开”并“重新连接”,对电枢产生单次爆发性加速,可以推进引擎和飞船以‘脉冲’性的方式加速前进。
而前者则是通过构建一种具有磁螺旋度的磁场,然后当等离子体注入环形通道时,使用静态电场和磁场,利用电流片不稳定性通过磁重联自发地和连续地创建等离子体团,继而通过喷口喷出产生连续不断的推力。
理论上来说,磁螺旋度磁场的强度越大,其推力也越大。
不过磁重联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就如同太阳耀斑、伽马射线暴等剧烈天文现象,其背后都有磁重联在驱动高能电子。
但即便是太阳,也无法稳定有效的长时间产出太阳耀斑、伽马射线暴。
这些剧烈的天文现象,尽管在恒星上能持续几十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
但从理论上来说,它们依旧是瞬间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