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缺进京朝见杨坚,绝对是一个晴天霹雳,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尤其是梵清惠。
杨广没有逼迫宋缺做任何事,给了他自主抉择的机会。
可是在宋缺看来,他已经没的选择了,自己的重伤放在一边,杨广比自己还年轻十岁,有这等武功,天下还有谁是敌手?
武功在这天下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落在杨广身上,又变得无比重要。
宋缺被重创不是不能恢复,但恢复以后就能战胜杨广了吗?
武功不能战胜杨广,军事、政治、经济,能战胜杨坚吗?
更加没有希望。
此时不做彻底的投降,等杨广开口时,宋阀不会有好结果。
既然如此,宋缺做事当机立断,借着在京城的机会,向大隋彻底投诚。
杨坚又惊又喜,只是不知什么来由。
杨坚单独召见杨广:“能不能直接留下宋缺?”
杨坚没有问太子,因为之前杨广曾说过宋缺和梵清惠的关系,杨坚也怕太子会受梵清惠的影响做出感情用事的判断。而杨坚发自内心反感宋缺和梵清惠的这种关系。
杨广在对待宋缺和梵清惠的问题上足够客观、冷静,所以杨坚也愿意相信杨广的判断。
宋缺的突然面圣并非杨广的本意,杨广的本意只是想安抚住岭南,让宋缺别添乱。
宋缺突然面圣,立刻就成为朝廷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宋缺是向杨坚投降,可不是向杨广投降,可以说杨广的力气白费了。
宋缺此举未必没有对抗杨广的意思。
告诉杨坚宋缺是被自己打服了?
不妥,杨广此时只能静观其变。
杨广道:“宋缺此时觐见父皇就是向父皇屈服,而父皇怎么对待他天下人都在看。如果强留宋缺,能不能留住是一方面,传出去,未来可能就无人敢轻易这么见父皇了。其实无论什么原因,这都是好事,无论是宋缺还是宋阀,屈服都是早晚的事,也许就是宋缺突然醒悟了呢。”
突然醒悟是扯淡,但确实是好事。不可能以后就不防备宋缺了。但宋缺的态度无疑给杨坚打了一支强心剂,无论什么原因,都是杨坚威望的顶峰。
杨坚点头接受了杨广的说辞。
宋缺也没有对自己突然觐见杨坚做出解释,解释的越清,就越是自取其辱。他名义上本来就是隋臣,好像见杨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只是这其中的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杨坚也没有剖析真正的原因,好像宋缺本来就该向他臣服。
所以这次宋缺和杨坚的见面,虽然意义深远,表面却波澜不惊。
只有梵清惠坐不住了,她当然知道宋缺已经进京,也知道宋缺在客栈与人打了石破天惊的一战。只是这一战实在太快了,只是弹指一挥间,她没来得及接收任何消息,杨广就已经撤了。她正要调查是怎么回事时,宋缺却立刻觐见了杨坚,没给梵清惠任何反应的时间。
梵清惠心中的震怒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是事成定局,她可以背后挑唆宋缺,却无法在杨坚面前阻止宋缺,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拜访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