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云生也决定将寄钰铭的牌位列于功臣阁中,供后人瞻仰。
奎烁同样是继夜荡义、樱子华、烨新桥、峙岳、略经天和月掷钊六人之后跟随云生之人,与邦战国同样为三关军的第二代将领。
名风烈虽然是名门之后,但同样也是三关军的将领,晋升十万王之后,一直在追随云生作战。
另外,默西月和将家熙二人的画像也列于功臣阁之中。
前期,由于默西月被兽人尊为“果那神将”,所以云生没有将默西月列于其中。
这一次,云生决定在功臣阁中增加默西月和将家熙二人的牌位,以表彰记述他们二人为驱逐金鹰,收复洪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如此,功臣阁中便有了10人,分别夜荡义、樱子华、烨新桥、默西月、将家熙、松时彰、邦战国、奎烁、寄钰铭和名风烈。
在封疆阁中,又增加了望洪洲、默锦浩、赫明远、峻志鹏四人以及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的八名十万王都统。
默锦浩虽然现在是云龙宗主,但同时默锦浩也是三关军“破盾”小队的第一批将士。
所以,云生决定将默锦浩的画像也悬挂于封疆阁中,以表彰他为保卫国家边疆不受西方侵略而做出的贡献。
如此,默西月和默锦浩爷孙二人,一人位于功臣阁,一人位于封疆阁。
一时之间,默西月和默锦浩爷孙二人的故事被洪莽百姓广为传颂。
如此,封疆阁中,便有了向枝南、望洪洲、默锦浩、赫明远、峻志鹏以及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八名十万王都统等13人的牌位。
至于玄阳殿、清凉阁、飞雨楼、武极堂和北道十三绿盟战死的众位百万皇和十万王,云生也是在各大山门之中,出资修建了祠堂,塑造了金身,撰文记述和表彰他们的功绩,供各门各派的弟子瞻仰。
云生依次来到玄阳殿、飞剑宗、清凉阁、飞雨楼、武极堂和北道十三绿盟,先后祭拜了邦战国、寄钰铭、煌北楼等人的灵堂。
邦战国的儿子邦北天接任邦战国,成为玄阳殿的新一任殿主。
云生来到名门,再次看望了受伤的名风起,而后为名风起一阵雷电激身,消除体内伤痛。
镇南关,当年惨遭战争破坏,城池倒塌,百姓逃散,狼藉一片。
经过二十年的重新建设,如今的镇南关,再次变得繁荣起来,人口熙攘,车水马龙,一片兴旺。
在镇南关的中心地带,一座三层高楼拔地而起,高约三丈,飞阁流檐,金碧辉煌,甚是气派,上悬“城隍庙”三个鎏金大字。
城隍庙中,供奉着镇南王和棠海秋夫妻二人。
二人的塑像全身上下鎏金,金光灿灿。
只见镇南王宽额方脸,目视前方,长须飘飘,身披战甲,腰系宝剑,左手抚须,右手握剑,英姿挺拔,完全是一副将帅模样。
棠海秋身背宝剑,红装素裹,英姿飒爽,完全是一副女侠形象。
在大殿前的两道梁柱之上,刻有云生亲自题写的八字:正人君子,忠君报国。
镇南王一生年少豪侠,青年参军,镇守西南;不畏强权,重用云生;老年参战,壮心不已;战死边疆,舍身取义。
这八个字,也算是对镇南王一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概括。
大殿之内,共有二十四副石刻,详细地讲述了镇南王和棠海秋二人少年习武,行走江湖,惩恶扬善,与名门之主名越三人义结金兰,保家卫国、战死边疆的故事。
城中百姓一个个手持香火,蜂涌而至,络绎不绝,竞相祭拜。
云生、名珠二人也来到镇南关,祭拜了镇南王和棠海秋二人。
镇南王是云生的大恩人,云生年轻之时,由于丞相陷害,四次起落。镇南王更是四次提拔云生,委以重任,并帮助云生组建三关旅。
也可以说,若是没有镇南王,便没有三关军;若是没有三关军,便没有大康王朝;没有大康王朝,又何来得如今太平盛世?
棠海秋也算是名珠的半个师父,当年在镇南王府之时,棠海秋曾指点名珠和名风起二人练习剑法,对二人也是关心倍至。
在城隍庙前的一处高台之上,一些说喝之人,脸涂粉彩,身着戏服,正在演艺着新编的剧本《洪莽三侠。
《洪莽三侠讲述的是名越、镇南王、棠海秋三人年青之时,行走江湖、锄暴安良、匡扶正义、义结金兰的故事。
谁又能想到,当年的洪莽三侠,百年之后,名越成为了雁殇堡的的城隍,而镇南王和棠海秋二人却成为了镇南关的城隍。
至此,又一个名传千古的洪莽经典剧本《南北城隍诞生,一时被洪莽大陆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