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瓦莱里奥将军女儿学习艺术的“艺术基金”,只是苏宁投其所好、维系关系的第一步。
他深知,对于瓦莱里奥这类注重家族名誉和子女前程的老派贵族军官而言,对其后代表现出的、不掺杂直接利益诉求的“真诚”关怀,往往比直接奉上金钱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建立一种超越简单利益交换的、更稳固的联系。
因此,在一次得知瓦莱里奥将军的女儿乔凡娜·瓦莱里奥,为了准备重要的艺术学院入学考试,将在佛罗伦萨进行短期的艺术熏陶和写生后,一个“巧妙”的计划在苏宁心中成形。
他安排了一次前往佛罗伦萨的“商务考察”,名义上是去洽谈一些纺织品原料和艺术品位相关的事务。
而玛莲娜则被暂时留在了米兰,他并未打算让她介入这种需要极致分寸感的社交场合。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摇篮,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艺术与历史的气息。
通过精准的情报,苏宁“恰好”下榻在了乔凡娜·瓦莱里奥所在酒店附近的另一家豪华酒店。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苏宁带着一名扮作助理的心腹,出现在了乔凡娜常去写生的地点波波里花园。
他穿着一身质地精良但款式休闲的亚麻西装,手中拿着一本关于意大利建筑艺术的书籍,看起来像是一位颇有修养的东方学者或艺术爱好者。
他很快就在一片开满鲜花的露台附近,发现了目标。
乔凡娜·瓦莱里奥,一个大约十七八岁的少女,有着典型的意大利女孩的深色头发和明亮眼眸,脸上还带着些许未脱的稚气和艺术生的敏感。
她正专注地坐在画架前,描绘着远处碧提宫的轮廓,神情认真而投入。
苏宁没有立刻上前打扰。
他保持着一段礼貌的距离,仿佛也被景色吸引,偶尔会驻足欣赏,目光偶尔会“不经意地”扫过乔凡娜的画作。
他的存在并未引起少女的过多注意,只当她是一位同样来此感受艺术的游客。
直到乔凡娜因为调色盘上一种特定的蓝色颜料用尽而微微蹙起眉头,显得有些懊恼时,苏宁觉得时机到了。
他缓步上前,用流利且温和的意大利语说道:“抱歉打扰您,小姐。我注意到您似乎在寻找一种‘群青’?恰巧,我随身带了一些品质不错的矿物颜料,如果您不介意,或许可以应应急?”
他从助理递过来的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中,取出一管未开封的、品质极高的群青颜料。
这种颜料在战时颇为稀缺,尤其是如此高品质的。
乔凡娜惊讶地抬起头,看着这个突然出现、气质不凡的东方男人,以及他手中那管她寻觅已久的颜料,脸上露出了惊喜和一丝犹豫:“先生,这……这太珍贵了……”
“艺术不应该被材料所困。”苏宁微笑着,将颜料轻轻放在她旁边的石凳上,“能看到一位未来的艺术家完成她心中的作品,远比一管颜料的价值更高。请不必客气。”
他的态度真诚而自然,没有丝毫谄媚或施舍的意味,完全像是一位惜才的长者或同好。
乔凡娜被他的风度打动,感激地接受了:“非常感谢您,先生!您也是画家吗?”
“不,我只是一个艺术的仰慕者,以及……偶尔的赞助人。”苏宁巧妙地引入了话题,“我的生意与设计和美学有些关联。看到您对艺术的专注,让我想起了年轻时未能坚持的梦想。”
他开始与乔凡娜聊起艺术,从美第奇家族的收藏谈到当代画派的趋势,他的见解独到,言辞优雅,很快就赢得了这位年轻艺术生的好感和尊敬。
他并没有提及她的父亲,也没有暴露自己知晓她身份的事实,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纯粹的艺术爱好者之间的邂逅和交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苏宁又“偶然”在乌菲兹美术馆和米开朗基罗广场“遇到”了乔凡娜几次。
他们一起讨论画作,分享对艺术的感受。
苏宁凭借其广博的见识和沉稳的风度,迅速成为了乔凡娜心目中一位令人尊敬、且能给予她宝贵建议的“忘年交”。
在一次闲聊中,乔凡娜无意中透露了报考学院可能面临的一些竞争和担忧。
苏宁则适时地、以一种不经意的口吻提到:“我在艺术界认识几位朋友,或许可以在您的作品集和推荐信方面,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当然,这完全取决于您作品本身的质量。”
这看似随口的提议,对于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乔凡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她对他的感激之情更深了。
当苏宁结束佛罗伦萨之行,准备离开时,乔凡娜甚至有些不舍。
“苏先生,非常感谢您这几天的指导和帮助,还有那管珍贵的颜料。”
“叫我苏就好。”苏宁温和地笑道,“祝你考试顺利,乔凡娜。我相信,以你的才华,一定会成功的。希望在米兰或罗马,还能有机会欣赏到你的新作。”
回到米兰后不久,一封来自瓦莱里奥将军的私人信函便送到了苏宁手中。
信中的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切和真诚,除了例行公事地提及订单事宜外,将军特别写道:“……小女乔凡娜从佛罗伦萨回来后,对您赞不绝口,称您是一位真正的绅士和艺术知己。非常感谢您对她的鼓励和帮助。您对我们瓦莱里奥家族的友谊,我将铭记于心……”
看着信纸,苏宁的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条通往军方核心的纽带,因为这次佛罗伦萨的“偶遇”而变得更加牢固和柔软了。
他不仅用金钱和礼物敲开了大门,更用“真诚”的关怀和“共同”的爱好,在其中植下了一条难以割舍的根须。
这条由艺术和人情编织的纽带,其价值,将远超任何一份冰冷的合同。
……
在北非灼热的沙漠与尘土飞扬的战壕里,关于意大利士兵手中那种银色包装、美味异常的“SU”军粮的传说,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