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十年,秋。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
历经数载艰苦卓绝的勘探与施工,跨越黄河天堑,贯通华北平原,连接南北两京的钢铁大动脉……
应天至北平铁路,终于全线贯通!
首列正式运行的列车“大明号”,披红挂彩,如同一位凯旋的将军,在震天的礼炮和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应天府的龙江站。
车厢里,不仅有朝廷重臣、各界代表,更有无数怀着激动与好奇之心的普通商旅、学子。
列车北上,沿途景象变幻。
江南水乡的婉约逐渐被中原大地的辽阔所取代。
当列车稳稳驶过那座同样宏伟的黄河铁路大桥时,车厢内爆发出一阵惊叹。
以往需要依靠摆渡、耗时费力且充满风险的黄河天险,如今被钢铁巨龙轻易踩在脚下。
“三日!仅仅三日!”一位随行的翰林院编修,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河北平原秋色,难掩激动地对同僚说道,“昔日读杜工部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已觉神速。然与我等今日之行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陛下此举,真乃缩地成寸之神术也!”
当“北辰号”列车最终汽笛长鸣,平稳地驶入北平新落成的“永定门站”时,站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
北平的官员、士绅、百姓,用最大的热情迎接这条带来无限希望的铁龙。
消息传回南京,朝野再次为之振奋。
这条南北大动脉的贯通,其意义远超军事和政治层面。
它意味着东南的财赋、物产可以便捷地输往北方,北方的资源、人才也能快速南下,整个帝国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
皇帝苏宁的威望,随着铁轨的延伸,再次攀升至新的高峰。
然而,亲临北平视察的苏宁,面对这座正在经历蜕变的千年古都,却显得异常冷静和审慎。
在新设的“北平营造总局”大堂内,苏宁召集了主持北平改造的工部大员、皇家商行代表以及从应天调来的有经验的城建官吏。
大堂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北平城及新城区的沙盘模型,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已完工、在建和规划中的区域。
营造总局大臣恭敬地汇报:“陛下,新城‘承天区’主体宫阙、官署、主要干道及部分勋贵府邸已初具规模。旧城内,主要街道拓宽工程已完成三成,拆除违建、清理棚户也在按计划推进……”
苏宁仔细听着,目光却更多地停留在沙盘上那些代表地下设施的复杂网格上。
“地上建筑,固然重要,然朕更关心地下的‘良心’。”苏宁打断了汇报,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旧城的区域,“北平,辽、金、元、至今,已历数百年。历代虽有修缮,然其地下排水系统,早已不堪重负!每逢夏日暴雨,街巷积水成河,污秽横流,不仅民生艰难,更易滋生疫病!此乃千年古城最大之痛点!”
他环视众人,语气严肃:“朕问你们,新的下水道网络,规划如何?进展如何?”
负责此事的官员连忙出列,展开厚厚的图纸:“陛下明鉴!臣等依陛下指示,摒弃旧式暗沟,全面采用新式水泥预制管道,构建分区域、多层级的地下排水系统。主排水管道直径需达一人之高,足以容纳工匠进入检修。各区支线管网需确保雨水、污水分流,最终汇入预定净化池或引出城外。只是……工程浩大,需挖掘全城街道,耗资巨万,且对城内百姓生活干扰甚大……”
“再浩大,也要做!再困难,也要克服!”苏宁斩钉截铁,“迁都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朕要的,不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新城,而是一座真正宜居、能够传承万世的现代化都城!地上宫殿可以稍缓,但这地下的脉络,必须先行!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尘土飞扬却又生机勃勃的巨大工地,沉声道:“传朕旨意,北平改造,以地下管网建设为当前第一要务!调拨充足资金、人力,采用分段施工、夜间作业、搭建临时通道等多种方式,尽量减少对百姓的滋扰。但要确保质量,朕要这地下长城,比地上的城墙更加坚固耐用!”
“至于迁都,”苏宁转过身,目光深邃,“待到这新城内外,地上地下,皆焕然一新,各项功能完备,水陆交通枢纽成型之时,再议不迟。如今,就让南京继续作为政治中心,而北平,则作为我们倾力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样板与希望之城!”
“是!陛下。”
群臣领命,心中对皇帝的深谋远虑与务实精神更为叹服。
皇帝不仅要通过铁路连接南北,更要亲手改造一座千年古都,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于是,在北平,一场比地上建设更为复杂和艰巨的“地下革命”悄然加速。
尽管地面上依然是一个大工地,但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片喧嚣之下,一个足以承载未来数百年发展的坚实根基,正在一寸寸地被构筑起来。苏宁用他的耐心与远见,向世人宣告:
大明的革新,不仅是雷霆万钧的征服,更是这种细致入微、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生活品质的精心雕琢。
……
天工十年,秋高气爽。
南京紫禁城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标志着大明政治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制度化的权力交接周期的完成。
按照天工初年便已定下的规制,内阁首辅、次辅任期两届,每届五年,不得连任超过两届。
如今,以方孝孺、铁铉为首的第一届内阁,已圆满完成了他们的十年任期。
乾清宫,偏殿。
苏宁特意设下小宴,单独招待即将卸任的方孝孺与铁铉等人。
殿内没有侍从,只有君臣七人。
苏宁亲自执壶,为两位老臣斟满御酒,感慨道:“方先生,铁爱卿,诸位爱卿,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天工初年,百废待兴,内外堪忧。若无二位卿家殚精竭虑,鼎力相助,朕纵有万般想法,也难以如此顺利推行。这十年,辛苦二位了。”
方孝孺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依旧矍铄,他举杯的手微微颤抖,并非因为衰老,而是因为激动:“陛下言重了。老臣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这十年来,亲眼见证陛下革故鼎新,开铁路,平漠北,兴格物,强兵甲……此等盛世气象,远超历代。老臣能为这煌煌天工之始略尽绵薄,实乃平生大幸,何谈辛苦!”
他一饮而尽,眼中似有泪光闪烁。
他从一个恪守古制的儒臣,到成为这场前所未有变革的核心参与者与见证者,其心路历程,可谓复杂而深刻。
铁铉亦是感慨万千,他性格刚毅,此刻声音也略显低沉:“陛下,臣一介武夫,蒙陛下拔擢于行伍,授以枢机。十年间,北定草原,东平高丽,皆赖陛下庙算深远,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唯愿我大明兵锋所指,四海宾服!”
苏宁动容道:“二位之功,朕与天下,皆不会忘。卸任之后,并非致仕。朕已决议,设立‘资政院’,方先生可为院长,铁爱卿为副院长。凡军国大事、重要制度变革,朕仍要咨询二位意见。望二位能以丰富经验,继续为大明保驾护航。”
这是极高的荣誉与信任,方孝孺与铁铉离席拜谢,心中那一点点因卸任而产生的怅然,顿时化为乌有。
次日,奉天殿。
庄严的朝会上,首先举行了对卸任内阁成员的褒奖仪式。
方孝孺受封“太师”,铁铉晋封“镇国公”,其余阁臣皆有厚赏。
朝廷肯定了他们十年来的功绩。
紧接着,苏宁当廷宣布了新一届内阁的任命。
“经朕斟酌,并咨询资政院,新一届内阁成员如下!”司礼监太监展开明黄圣旨,高声宣读:“授杨士奇为内阁首辅,领吏部尚书!”
“授杨荣为次辅,领户部尚书!”
“授杨溥为东阁大学士,领礼部尚书!”
……
圣旨中念出的名字,除了“三杨”这几位在之前十年中已在各部表现出卓越才能、思想开明且支持新政的干臣外,还有数位更为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是来自地方、政绩斐然的督抚,或是精通新学、善于实务的技术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