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南京城华灯初上。
秦淮河上画舫如织,笙歌隐隐,一派盛世升平。
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片繁华之下,一位本应早已“葬身火海”的前朝皇帝,正悄然踏入应天府紫禁城。
乾清宫内,苏宁屏退了所有侍从,只留马和在殿外警戒。
他独自站在殿中,望着摇曳的烛火,神情复杂。
尽管东厂、锦衣卫、以及他亲手组建、更为隐秘的西厂,早已将大明编织在一张无形的巨网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他的耳目,但当接到朱允炆现身应天府的消息时,他心中仍是泛起一丝波澜。
厚重的殿门被轻轻推开,一道清瘦的身影披着黑色斗篷,在马和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斗篷掀开,露出的是一张苍白而平静的脸,眉宇间依稀可见往日的儒雅。
只是那双眼睛,如今只剩下看破红尘的澄澈与淡然。
他身着朴素的灰色僧袍,头顶受戒的香疤清晰可见,正是出家为僧的建文帝朱允炆。
“陛下。”朱允炆双手合十,微微躬身,行的已是佛门之礼。
苏宁快步上前,伸手虚扶:“二哥……你我兄弟,不必多礼。”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兄弟二人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盏清茶。
短暂的沉默后,还是朱允炆率先开口,声音平和如涓涓细流:
“近日听闻朝廷大军平定叛乱,势如破竹,陛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贫僧……心中甚慰。”
苏宁看着他,缓缓道:“叛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只是劳民伤财,终非幸事。”
朱允炆轻轻摇头,脸上露出一抹苦涩而释然的微笑:“陛下不必自谦。此事,更让贫僧看清了许多。回想当年,若易地而处,面对如此叛乱,贫僧自问,绝无陛下这般果决与手段。或许……皇祖父当初选择贫僧继承大统,本就是一个错误。”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向苏宁:“我自幼习读儒家经典,只知仁政爱民,却不通权变,不谙军务,更无驾驭群臣、平衡朝局之能。坐在那个位置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终……也果然坠入了深渊。如今跳出红尘,回首往事,方知帝王之位,非仅有仁德便可胜任。需有雷霆手段,方显菩萨心肠。陛下,你做得比我好,大明在你手中,比在我手中……更有希望。”
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语,让苏宁心中触动。
他能感受到朱允炆话语中的真诚与释然。
“二哥,”苏宁语气缓和了许多,“过往之事,孰是孰非,已如过眼云烟。你能看开,便是最好。朕并非否认仁政,只是治国之道,需刚柔并济。仁政是根基,但若无强大的武力和严密的制度保驾护航,仁政便是空中楼阁。”
朱允炆颔首:“陛下所言极是。如今见陛下整顿军备,改革官制,约束藩王,发展工商……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强固国本。虽与我所学经典有所不同,但细思之下,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昔日我拘泥于古法,不知变通,险些误国误民。”
这一夜,乾清宫的烛火一直亮到天明。
兄弟二人,一个是在位的帝王,一个是出家的僧人,抛开了往日的恩怨,谈论着治国之道,佛法禅理,甚至还有对未来的展望。
朱允炆不再以帝王自居,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享着他游历四方时的所见所闻,民间疾苦;苏宁也向他阐述着自己推行新政的初衷与规划,那是一个不同于传统儒家理想的、迈向更强盛未来的蓝图。
谈话间,朱允炆多次表示,他已彻底放下,余生只愿青灯古佛,为大明,也为苏宁祈福,绝不会再涉足红尘俗务,请苏宁放心。
晨曦微露,朱允炆再次披上斗篷,准备离去。
“二哥,”苏宁看着他,郑重承诺,“只要朕在位一日,必保你和你的子女平安无忧。你虽出家,仍是朱家子孙。”
朱允炆再次合十行礼,脸上是彻底的平静与祥和:“多谢陛下。红尘俗世,于我已了。陛下保重,愿大明江山,在陛下手中,千秋万代。”
他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朦胧的晨光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苏宁独立殿门,望着远方渐亮的天色,长长舒了一口气。
朱允炆的彻底放下,意味着他皇位最后的一丝潜在隐患,也烟消云散了。
他的内心,此刻才真正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固与从容。
……
夜色中的坤宁宫,比往日更添了几分静谧。
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映照着皇后赵灵儿因孕期而愈发丰腴的身姿。
她斜倚在软榻上,腹部高高隆起,脸上带着将为人母的温婉与疲惫。
苏宁轻轻步入殿内,挥手免去了宫人们的行礼,径直走到赵灵儿身边坐下,很自然地握住她有些浮肿的手。
“灵儿,今日感觉如何?小家伙可还安分?”他的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关切。
赵灵儿莞尔一笑,将苏宁的手引至自己腹上:“方才还踢蹬呢,闹腾得厉害。想必是个活泼好动的,像陛下。”
感受着掌心下生命的律动,苏宁脸上的线条也不由自主地柔和下来。
他陪着赵灵儿说了会儿话,问了太医请脉的情况,叮嘱她务必好好休养。
闲话过后,苏宁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复杂:“今日,朕见到二哥了。”
赵灵儿闻言,温柔的笑容微微一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唏嘘。
她深知这个名字在丈夫心中的分量,也明白这次会面的不寻常。
“他……还好吗?”她轻声问道,带着些许谨慎。
“他出家了,法号应能。”苏宁将今夜与朱允炆的会面,择要缓缓道来,“他说他放下了,承认自己不适合做皇帝,认为皇祖父选错了人……他说,朕做得比他好。”
他的语气平静,但赵灵儿却能听出那平静之下暗藏的波澜。
她反手握住苏宁的大手,给予无声的安慰。
“说起来,也是造化弄人。”赵灵儿轻叹一声,目光有些悠远,“若没有当初那场变故,或许他现在仍是深宫中的皇帝,而陛下您……或许还在北平做着镇守一方的藩王。如今这般局面,虽历经波折,但于国于民,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允炆殿下能看开,放下执念,寻得心灵归宿,也是他的福分。”
她顿了顿,看向苏宁,语气愈发温柔:“陛下,往事已矣。如今大明在陛下治理下日渐强盛,允炆殿下也得了安宁,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了。您也不必再为此事挂怀。”
苏宁点了点头,赵灵儿的话语如同春风,拂去了他心中最后一丝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