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君,白启义请求见驾。”
御书房外,大太监躬身询问。
“宣!”
武景帝无悲无喜,坐回高位之上。
白启义一身儒雅长衫,鬓角微霜,多日不见,他身上的气质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长久劳累于政务,导致神虚体弱的他,现在赫然变得精神抖擞,双目有神,走起路来颇具风骨,一改往日读书人体魄羸弱的状态。
武景帝的身子不由得前倾,神色触动。
白启义神清气爽道:“启禀陛下,微臣自从修行儒道以来,神情气爽,身体轻盈,双目洞若观火,自今日使已经踏入举人之境!”
“好!”
一直心情烦躁的武景帝,这个时候忍不住喜上眉梢。
“快让本帝君看一看,举人之境有何神异之处。”
“是,帝君!”
白启义称手应是,旋即口中念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武景帝立刻晃神,在这诗句之中,仿佛看见了烈火焚烧,却刚正不阿的场景,心中的那股向死而生的心意,立刻袭上心头。
“好!”
“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风骨意气!而不是想今日的朝权臣一样,人人畏死,只顾着保全自身,他们该死!”
武景帝心中憧憬,忍不住大喊一声。
旋即。
他便愣住。
本帝君的心境,竟然受到了白启义这句诗的影响?
白启义颇为得意道:“帝君,举人出口成章,可以舌绽春雷,才思敏捷,都够将所念诵和所着的诗句,让人同情共神!”
“很好!”
武景帝又问道:“翰林院如今有几位进入举人之境?”
“启禀帝君,翰林院共有八位大儒,现如今已经全部踏入举人之境,身体皆有神异恢复。”
“做的不错。”武景帝微微颔首,然后又问出了一句许久想要问的话,“白启义,你如实和本帝君说,儒道相比道佛两家来说,该当如何?”
白启义心中一沉,知道这是帝君在试探自己的口风。
当即,他双手作揖,恭敬的遥身一摆,身子弯成了九十度,“微臣以为,儒道该立为国本,供九州读书之人修行。”
王道一词,他没敢说出来。
儒道里面的君臣思想,一旦普及开来,修行儒道之后更会深入人心,这是巩固王权的王道啊!
他是大儒,怎能不明白这一点?
只是.....
九州的读书人,太需要儒道了。
面对道佛两家,面对邪魔妖族,面对普通的武者,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纵使心有沟壑,才华横溢,可在这些力量面前,道理是不可能讲通的。
只有让读书人也掌握与之对等的力量,才能让这些人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一起商讨事情。
没有力量的道理,就算说的是至理名言,那也统统都是废话!
成为大儒二十载,他深深的意识到了这其中的无力感。
好在,儒道出现了!
目前来说,这对九州读书人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好,很好。”
武景帝听得容颜大悦,一连说了几个好字,“本帝君责令你为儒道推成者,在六州之内设立书院,凡是有资质可以修行儒道者,免去束脩!”
白启义同样大喜,遥遥一拜,“臣斗胆代表九州读书人,多谢帝君的隆恩!”
武景帝问道:“那个郑青莲,具体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