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的目标定下来了,接下来自然就该出发前往北地了。齐乘风的分析很有道理,因为就在出行前准备带上那四个被生擒的北地俘虏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齐廷昭这里。
牢中那五个被严加看管的俘虏竟然尽数死亡,而死因则是入口的饭菜!原本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五个囚犯都是单独安置的,而他们的饭菜虽然是由一人所制,但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送达过程全都有每日轮班的禁卫监督,想要动手脚简直是难于登。
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再坚固的铜墙铁壁,内部的突破也是防不胜防的。制作餐食的厨子没什么问题,无论是食材的采买还是制作过程都没有一点不妥,而负责运送餐食和负责在喂食前试毒的禁卫,却在事发之后被人发现已经双双自尽。
如此明显的畏罪自杀,实在不难反推事情的经过,可这些禁卫究竟是如何被人收买的,却至今都没有调查清楚。不过从这次灭口的手法和行事之果决可以看出,在齐廷昭带人审讯这些犯人之前,对方就有灭口的能力,可却不知因为什么缘故一直没有动手。
按照常理推测,不动手的原因无外乎是相信被俘者不会供认出什么不利的供词,并且拉拢禁卫的代价十分昂贵,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轻易浪费。而现在之所以动手,大体上应该可以归类于几人之前的招供行为,但下手的冉底是哪一方,就不大好了。
原则上来讲,三秦州章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之前皇宫遇袭的前后准备工作中,对方也展现过这种手段,虽然拿不出证据证明对方和那些贿赂者有关,但众人却能从诸多的线索中确定这一点。而且不单是因为对方有这个能力,同时也是因为章家确实有这个灭口的必要。
一个招认出章家的俘虏身上,朝廷可以做的文章实在太多!但若这个俘虏是个死饶话,可以做的文章就不剩多少了。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朝廷也拿章家一点办法都没有,想要顾全大局,就只能当这个人不存在。
不过听过齐乘风的分析之后,北地巨盗其实也同样拥有不的动机。在决定出发北地之前,齐廷昭就命人将朝廷这些年收集的关于北地三十六巨盗的情报全都整理后送到了王府,而情况确如百里遥先前所的那样,北地三十六巨盗的高层之中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问题的关键点其实很简单,都是利益!北地三十六巨盗一开始就是由两个不同的团体构成的,一开始康国后裔势大,接纳那些无处安身的盗匪也只是为了利用对方壮大己身。可到了后来,康国后裔的人数开始慢慢和那些外来者的差距越来越少,不甘心只充当炮灰的外来者,自然也开始要求提升自己的权益。
逃难到北地一开始确实是因为走投无路,但这些在中原地区混不下去的人,可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知恩图报的念头从未在他们的脑海中存在过片刻,时间一长骨子里的贪念自然就压制不住了。
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这些各自为战的外来者,还远远不是当时团结一致的康国后裔的对手。虽如愿得到了一定的权利,但却也仅限于一些权利较的职司。
有了权利,这些外来者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不甘心于只洗劫外来的商队,这些外来者把目光盯上了那些北地三十六巨盗之外的康国后裔和蒙辽州原住民。这种短浅的目光和自毁长城的作为,自然不能明目张胆的做,但即便事情败露,也有补救的措施。
财帛动人心,总有一些利欲熏心的康国后裔,即便知道这些外来者的所作所为,但看在那些对方献上来的珠宝之后,也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过于极赌康国后裔,还将这种行为视为理所当然。在他们看来,北地三十六巨盗这个组织就是复兴康国的希望,而不将全幅身家和性命都投入到复兴康国的希望中的人,本就是些贪生怕死之辈,遭受些剥削也是应该的。
后来朝廷之所以减少了对北地三十六巨盗的打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那些短视的举动,总归会将北地三十六巨盗们最大的底牌葬送,而脱离了北地原住民的包庇,这些所谓的巨盗,也无非就是一群形同散沙的响马罢了!
就这样,北地三十六巨盗在朝廷的刻意无视中,一代代的经营发展着,但其势力却始终没有壮大。一方面有朝廷的节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征兵的途径受限。
这个世界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纸也是没办法包得住火的。哪怕那些外来者的所作所为再怎么自以为隐蔽,蒙辽州数的过来的势力也就北地三十六巨盗一家。一开始将恶行栽赃在朝廷身上,这些康国的后裔还勉强能够接受,但时间一长这种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